《望嶽》〔題注: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應試不第的杜甫開始過一種不羁的遊曆求學生活。他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遊曆途中所作,此時杜甫年僅二十四歲。〕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岱宗,岱,始也,宗,長zhang也。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另一種解釋,泰山别名岱山,故稱岱宗。夫如何,夫,語氣助詞,“夫如何”就是“怎麼樣”。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諸侯國國名,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青,指泰山青翠的山色。未了,無窮無盡。)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造化,各版本都釋為大自然,天地等,但我認為造化一詞原意是創造化育,後延伸出天地自然的意思,所以這裡解釋為天地的創造化育比較好。鐘,彙聚。神秀,秀美而有靈氣。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割,分割。昏曉,指光線的明暗。山高而大,陽光斜照下分向陽面和背陰面,光線明暗差距很大,故曰“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曾,通假字,通“層”。劉辰翁雲:“蕩胸”語,不必可解,登高意闊,自見其趣。也就是,蕩胸生曾雲這一句,很難拆解開來逐字解釋,當你登高望遠時,風雲激蕩,胸襟開闊,自然就體會到了這句詩的意趣。決,裂開,眦,音自,眼角。決眦,就是極力睜大眼睛的意思。)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會當,唐人口語,一定要。淩,登上。絕頂,山的最高處。一覽衆山小,化用《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譯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五嶽之首的泰山怎麼樣呢?它橫亘在齊魯的大地上,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天地自然創造化育的靈秀之氣都彙聚在泰山這裡,泰山高聳,将天地分割成明暗不同的兩塊區域,山的南面還陽光明媚,山的北面已光線幽暗。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泰山氣勢雄渾,雲霧缭繞,激蕩着我的心胸,我極力睜大雙眼,目光追随着歸巢的飛鳥,穿透那山壑的深處。
(以上是官方版的本句解釋,鄙人有不同理解。
以詩聖的文學功底,必然不會這麼拗口的說泰山雲霧缭繞,滌蕩作者的心胸,作者還什麼努力睜大眼睛去追尋那歸巢的飛鳥,簡直不可思議。
從詩的文意、結構上看,上一句還是泰山做主語,怎麼沒有任何過渡,這句主語就變成作者自己了?這太突兀了。
所以我認為這應該是把泰山拟人化的寫法,泰山的胸膛滌蕩着層層白雲,泰山的眼眶有飛鳥歸巢,主語還是泰山,隻是把泰山拟人化,想象成巨人一般,這樣解釋不是更形象生動的突出了泰山的高大了嗎?再從文意、格式上看也更通順,更能承上啟下、一氣貫通。
當然,以上隻是我一家之言,考試如果遇上千萬不要按我理解的去作答,還是參考官方版本,特此告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處,俯瞰那些渺小的群山。
賞析及感悟:
1.泰山自古以來就是帝王封禅之地,描寫泰山的詩詞有很多,但今人一提起泰山,從腦海湧現的必定是這首《望嶽》,可見這首詩的地位。更讓人欽佩的是,創作這首詩時,杜甫才二十四歲,沒曾想年輕的老杜一樣是格局如海、豪氣幹雲啊!
2.讓我們再感受一下詩聖帶給我們的意境:
岱宗是什麼模樣?那是一座大山巍然而起,橫亘于齊魯大地,山色郁郁蔥蔥,山脈綿延望不到盡頭。天地億萬年的演化,所有的靈秀彙聚成這座直插雲天的大山,高聳的山體仿佛擋住了太陽,将大地分割為陰陽兩塊。層雲滌蕩着它的心胸,飛鳥在它裂開的眼眶中築巢。當你站在這座大山的最高處時,天地萬物盡收眼底,層層疊疊的群山将會是那麼的渺小。
感受到這種俾睨天下的豪情沒有?如果沒有,請再讀一遍。
3.一首寫景的詩,帶給讀者的是作者的胸襟、眼界和格局。一個人一生所能達到的高度,就取決于他的胸襟、眼界和格局。杜甫之所以能成為詩聖,看來并不是偶然。
4.這首五言仄韻古詩欣賞就好,寫作手法真心學不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