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針乞巧,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2、喜蛛應巧,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緻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3、投針驗巧,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闆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闆”。
5、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6、賀牛生日,兒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叫做“賀牛生日”。
7、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