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家長對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感受

家長對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感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08:04:38

家長對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感受?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閱讀能力和興趣區别很大專家建議家長,在小學低段,要及時提供支持、創設閱讀環境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進入到小學中高段則更需關注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孩子搭建起知識架構;中學之後,更要尊重孩子的閱讀偏好,不要過多地幹涉、盡量少攀比,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家長對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感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家長對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感受(親子共讀互分享)1

家長對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感受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閱讀能力和興趣區别很大。專家建議家長,在小學低段,要及時提供支持、創設閱讀環境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進入到小學中高段則更需關注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孩子搭建起知識架構;中學之後,更要尊重孩子的閱讀偏好,不要過多地幹涉、盡量少攀比。

小學低段

創設閱讀環境 堅持親子共讀

進入小學後,随着孩子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影響和幹擾孩子閱讀的因素也更多樣。悠貝親子圖書館創始人林丹認為,這一階段,如果家長不能及時提供支持和引導,或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很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勵步學術總監、閱讀項目負責人Wendy建議家長,可以在家裡營造一個适合閱讀的環境,讓孩子能很容易進入到閱讀的狀态。在書架的布置上,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建議擺放書籍時,将書皮朝外,而不是書脊朝外,并且一到三個月更新一次。

林丹建議,即使孩子已具備自主閱讀能力,還是希望家長堅持親子閱讀。一方面,當孩子遇到不懂之處時,家長可以及時提供支持,讓孩子越讀越有信心;另一方面,雙方以書為媒介,分享彼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豐富交流的話題,借書讓教育自然而然發生。

小學中高段

選書是關鍵 觀點分享促知識構建

小學中高段的孩子在閱讀方面的個體差異越來越明顯。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語文老師黃佩芬注意到,進入小學五、六年級,男女生對于閱讀書目選擇已有區分。“男孩子更喜歡《明朝那些事兒》、《查理九世》等史料類、冒險類書籍;女孩子更喜歡《紅樓夢》、《城南舊事》等這種情感細膩的書。”

黃佩芬認為,這一階段,選書是關鍵,家長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同時,可以嘗試借助多種形式,将所讀内容表現出來。如,家長和孩子分角色進行表演,并錄制小視頻,或者繪制思維導圖、進行文本擴寫等讓讀的内容進一步深化。

林丹建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要以身作則。如家庭成員共同讀一本書,并開展客廳裡的親子讀書會,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跟孩子一起讀完《三體》,我會從創業者的角度去分享我的感受,孩子會從故事情節的角度理解。在互相交換觀點的過程中,家長幫孩子搭建起知識架構。”

林丹提醒家長,對書籍的交流可以貫穿整個閱讀習慣培養過程中,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在分享内容的深度上有所提升,但不要上綱上線,為獲取某種知識而讀書。

初中

家長少攀比 尊重孩子個體差異

根據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雜志的調查,對于“阻礙你閱讀的原因是什麼?”,五成孩子選的是“學業重,沒有時間和精力”。林丹表示,這一階段,孩子已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越來越多,在書籍選擇上形成自己的偏好,家長若過多質疑和幹預,也會減弱孩子閱讀興趣。

Wendy建議,對于初中尚未形成閱讀習慣的孩子,家長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先讓孩子“讀起來”。再以此為支點,延伸至相似内容。

林丹認為,閱讀因人而異,家長盡量少攀比。“有些孩子喜歡跳讀,能在短時間讀完多本書;有些孩子喜歡琢磨,對喜歡的書反複閱讀很多遍。同時,較早開展閱讀的孩子在涉獵的内容方面跟剛開展閱讀的孩子也有差别。”

■ 焦點問題

遇到生字不要急着解答

遇到生字、生詞怎麼辦?

童喜喜(兒童文學作家、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遇到生字生詞時,孩子如果不願意停下來,千萬不要強求。課堂教學講究字詞句的準确訓練,課外閱讀更講究感悟積累。

Wendy:在英文閱讀初期,遇到不懂的單詞盡量不要翻譯,要善于利用圖片幫助孩子理解;随着孩子詞彙量增多、理解力變強,遇見生詞時,可以先結合前後文猜詞義,再借助圖文字典通過非中英互譯的形式進行驗證。

思考是确定閱讀效果的分水嶺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讀懂了這本書?

林丹:通過閱讀,孩子對詞彙的理解能力、知識體系的建立都會自然而然形成,這些都不能簡單地依靠評測來衡量。家長如果希望通過寫讀書筆記等考查孩子的掌握情況,反而會損傷閱讀興趣。

Wendy:小學之後,建議不動筆墨不讀書。可以在書上做标記,如畫橫線、畫圈等,邊思考邊閱讀,并與書産生互動。到小學高年級或初中,可以在書旁寫批注等及時記錄觀點。

童喜喜:父母并不需要在意孩子是否讀懂,但必須在意孩子讀後是否有思考。有無思考和懂不懂,有相似但本質上是兩個概念。閱讀重在思考本身,思考是确定閱讀是否有效的分水嶺。(采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