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考試中道德一直是一個重要考點,其中道德的特征在近年來考試中多次出現,這就需要大家在識記道德的特征的基礎之上,理解道德特征這幾個方面的具體含義:
第一,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道德的社會性主要是指道德與人類社會共始終,道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于各種社會關系和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之中。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裡,各個階級在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奴隸社會,奴隸主階級認為買賣奴隸甚至處死奴隸都是道德的,而奴隸階級則把反對奴隸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會官僚地主則把維護封建制度的“三綱五常”作為他們道德體系的核心。資本主義社會資産階級把剝削工人階級的剩餘價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曆史繼承性和共同性。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作為意識形态的道德觀念也存在着連續性、繼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繼承性是指道德自身發展的客觀延續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後相承的曆史關系。道德不僅具有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内容,而且也包含着過去時代存在的一般内容。如“孝敬父母”這個道德規範,産生于奴隸社會,發展于封建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是一種美德。當然,對道德的繼承,不是對曆史道德原封不動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除了對立和差别之外,還存在一些不同階級都承認的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首先,同一個時代對社會各個階層有相同的要求。因為,在同一個社會中,各個階級都處于同一個社會統一體中,生活在同一個經濟發展階段,有着共同的曆史背景,為解決必需的衣食住行問題,全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準則,這就決定了各個階級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處。其次,同一曆史背景下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道德有共通性。由于文化的傳承性,人們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們的意識形态中已經形成并滲透到骨子裡的帶有本國傳統文化色彩的道德觀念,如中華五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仁”“善”“和諧”等道德觀念,在中國曆代都是人們共同的道德規範。最後,在社會和諧中,不同的國家雖有不同的曆史背景和文化積澱,但也會有相同的道德準則。國家的交往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隻有遵守共同的準則,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如“切勿盜竊”“尊老愛幼”等就是社會裡各個階層、階級都要遵守的道德規範。現代社會中,愛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态平衡、講究公共衛生等已經成為所有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道德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