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愛是世上最美好的事,而我覺得,愛可能是世上最複雜的事。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兩人相愛必然出現各種各樣的模式,有些很甜蜜,有些則算得上虐戀。
我有個朋友就處于一段虐戀之中。他和我說,女朋友缺乏安全感,經常擔心自己被抛棄,所以他很少外出,經常陪着她,還向她做出保證,自己會一直這樣愛她。兩人好的時候如膠似漆。
令他感到困擾的是,女朋友有時會性情大變,指責他不負責任,對自己毫不關心。但他并沒有做錯什麼事,越是要向女友辯駁,她的情緒就越激烈,甚至揚言分手。
但是,僵持一陣子後,女朋友似乎又忘了自己之前發過的脾氣,會恢複到甜蜜溫柔的狀态,說我朋友特别好,最能理解和關愛自己。這樣的情況反複發生,讓我朋友感到很無力。
聽過他的描述,我察覺到在他們的愛情中有個重要特征:女生對關系的評判,在好與壞在兩個極端迅速擺動。這種特征通常出現在“邊緣型狀态”(borderline states)的人身上。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擁有這種狀态,又該如何應對這種狀态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注:一個人有邊緣型狀态,并不意味着他/她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我們在這篇文章中讨論邊緣型狀态,也不是病理學診斷意義上的含義,隻是一種人格特點,不一定構成問題或疾病。)
01.“我恨你,但請你不要離開我”
邊界感,對我們的正常生活來說非常重要。
個人邊界,是指我們要分清哪些事是自己應該承擔的,哪些事是别人應該承擔的。情緒邊界,是指在感到悲傷難過的時候,我們要了解這是出自自身,還是受到他人的影響。
這些邊界就像一層皮膚,将我們與他人區分開來,将内心世界與現實世界區分開來,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也讓我們了解别人真實的樣子。
而擁有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卻缺少某些這樣的清晰邊界,容易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亂。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邊緣型狀态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的具體展現:
1. 不穩定的自我認識
邊緣型狀态的人往往缺少穩定的自我認識,沒有相對明确的自我形象。有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充滿力量,非常自信,似乎是全能的存在,但有時候他們又會覺得自己好像虛弱無力,一無是處,非常自卑,而這種轉變往往是突然而劇烈的。
或許正是由于缺乏相對固定的自我形象,他們有時會感覺自己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也常常受到慢性的空虛感的困擾。
2. 比較偏執的情緒和思維
邊緣型狀态者比較敏感,一些極其細微的刺激就可能引發他們巨大的情緒變化,這種變化在很多人來看與外部刺激并不匹配。比如,一個人和他們語音聊天,走進電梯後信号臨時中斷,恢複信号再接通語音時,他們可能就已經非常不開心,甚至憤怒地指責對方。
在思維上,邊緣型狀态的人會顯出一定的偏執性,考慮問題時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狀态。
3. 在親密關系中陰晴不定
在工作環境或特定的社交場合中,有些邊緣型狀态者表現得非常優秀,并沒有受到這種人格特質的過多影響。而當進入親密關系中,由于不再是相對固定的社會角色,一個人受到邊緣型狀态的影響通常會更為明顯。
邊緣型狀态的人對被遺棄有着強烈的焦慮,哪怕這隻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他們也可能做出某些激烈的行為進行避免。比如,他們會不斷打電話,想要聽到對方承諾一定會愛他們,或是要求對方立刻回到自己身邊。甚至在有些時候,他們會做出某些自傷行為,逼迫對方照顧和關愛自己。
極端的認知方式,同樣是邊緣型狀态者在親密關系中的特征。有時,他們将另一半理想化,覺得對方是最懂自己、最愛自己的人;有時,他們又可能過分貶低對方,覺得對方毫無責任,沒有任何付出。
所以他們在親密關系中的狀态往往非常糾結,難以分辨自己到底是愛一個人還是厭煩一個人,有時恨不得立刻離開一個人,離開後又肝腸寸斷覺得無法離開這個人。
4. 在朋友關系中反複絕交
當邊緣型狀态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反複詢問自己的多位朋友,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或是尋求建議,也以此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珍視,将對方視為一個理想化的可靠存在;但有時,他們又會對朋友進行非常消極的評價。
當然,很多人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也可能經曆類似的狀态,而隻有持續、長期地展現出以上特點,我們才可能會将之稱為邊緣型狀态。
02.為什麼會有人非黑即白地理解生活?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邊緣型狀态最突出的特征是一種分裂式結構:好與壞都是絕對化的,而且中間沒有灰色的過渡地帶。
對邊緣型狀态的人來說,一個人非好即壞,但很難在同一個時刻既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
那麼這種分裂式的精神結構式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家梅萊妮·克萊茵将人的心理狀态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偏執-分裂心位,處在這種狀态的人會将自身與周圍世界的積極的一面與消極的一面進行明确地區分,這樣就可以保護那些好的部分,不受到壞的部分的“污染”,同時壞的部分正好可以承擔自身的攻擊性而不會引發混亂。
第二種是抑郁心位,處在這種心位的人看到了一個更複雜、更真實的現狀,那就是好與壞會在同一個客體上并存,他明白原來那個理想化的美好形象也有着令人失望的部分,而那個自己想要攻擊的壞的部分也有着好的特征。這複雜的狀态會引發我們的失落、内疚和哀悼,從而讓我們看清現實。(注:這裡的“抑郁”與目前普遍談到的抑郁狀态、抑郁症是不一樣的)
從人的發展來看,嬰兒早期常常以偏執·分裂的思維來面對生活,随着順利的成長會逐漸轉向抑郁心位。
而邊緣型狀态者很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順利過渡到抑郁心位,無法将好與壞、積極與消極整合到同一個客體上,也有可能是在童年時遭遇了嚴重的創傷,導緻其更習慣用偏執-分裂的應對方式進行心理防禦。
03.失去你,我就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
- 對個體本身的影響
由于缺乏相對穩定的自我認識和個人形象,邊緣型狀态的人很容易在教育、就業和婚姻方面做出突然的改變或中斷,比如有些人會退學、肄業,有些人會反複地換工作,有些人在婚戀中分分合合。
這種負面影響同樣反應在個體的人際關系中。由于擔心被遺棄,而且這種焦慮常常不是由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引發的,所以邊緣型狀态的人常常會陷入糾纏和複雜的關系,再加之在理想化和貶低化之間擺蕩,人際關系也因此反複波動。
- 對身邊人的影響
邊緣型狀态不僅會影響當事者自身,還會通過某些心理機制對身邊的人,尤其是近距離互動的人,産生進一步的影響。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身邊的人想要指正邊緣型狀态者身上非黑即白的思維,比如他們會羅列一系列事實強烈地想要說明對方錯了,以此證明自己的正确。但這種指正往往無法帶來滿意的效果,還很容易被邊緣型狀态者認為是一種迫害性、攻擊性的行為,從而被視為“壞的客體”,從情緒上進行對抗和攻擊。
在邊緣型狀态者身邊的人,有時候會因為關系狀态非常疲憊,但似乎又無法分開;邊緣型狀态者可能對身邊的人非常痛恨,時常貶低,但要是對方走了,他們又不會願意。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邊緣型狀态”?
邊緣型狀态的形成是長期的,在應對和改變上也需要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在生活中不時地陷入類似的狀态,可以在一些大事小事上做以下練習:
- 在時間充足或事後總結的時候,将這件事好與壞的部分分别寫下來,同時注意多去描述真實發生的事實;
- 将記錄下來的事實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做出區分;
- 将事實與自身感受進行對比,結合兩方面進行綜合複盤。
在平時,遇到模糊不清的情境時,對自身的邊緣型狀态保持覺察,努力平複自己的情緒,練習對不确定性的容忍能力。
從長遠來看,用事實來為自己和對方劃定相對清晰的邊界,是至關重要的,而溺愛和躲避或許能帶來一時的緩和,但容易走向責任不清的結局,讓關系變得更加複雜。當然,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表現出嚴重的邊緣型狀态,可以尋求專業性的支持。
今天的文章,懂的人會懂。
祝大家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靜,找到自己切實的存在感和幸福。
歡迎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号。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