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戰國。作為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我國古代的童謠内容非常豐富,節奏多變,朗朗上口。
老北京舊時,嬰兒出生不久,家裡的長輩就會誦唱歌謠給孩子聽。今天,就帶您領略下這些好玩有趣的童謠。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誇你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蘋果和香蕉;你要吃,就動手,吃不了,就拿走。”
小孩子們在媽媽懷抱中常聽着這些搖籃曲就慢慢閉上了眼睛睡着啦。
“摩挲摩挲肚兒,開小鋪兒,賣油鹽兒,賣醬醋兒;八仙桌兒,小椅子兒,竹筷子呀,小菜碟兒,你一碗兒,我一碗兒,饞得你白瞪眼兒,你一碟兒,我一碟兒,饞得××(指小孩名字)呀叫爺爺兒。”
如果小孩東西吃多了肚子有些不适,媽媽們會邊給揉着肚子邊這麼唱着,孩子聽着樂着肚子也不痛啦。
在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末, 曾有些童謠悄悄在胡同裡流傳, 如“青年男女結婚配, 買回枕頭紅一對。”
北京城解放後,有些童謠還被配上曲譜并編成遊戲與集體舞, 如《北京胡同》,“大胡同,小胡同, 北京的胡同套胡同, 胡同裡邊有小胡同。”再如“小老鼠, 上燈台, 偷油吃, 下不來, 叫媽媽呀, 媽媽不在, 骨碌骨碌滾下來。”
被譜曲改編成集體舞的《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還有那首《兩隻老虎》“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一隻沒有尾巴,一隻沒有眼睛,真奇怪,真奇怪。” 以及《丢手絹》、《我是一個木頭人》等。
此外還有一些耳熟能詳的:
小孩兒小孩兒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一根繩兒,兩個人兒,四隻手,八條橫兒,
你來我去折騰人兒,繞來繞去繞騰人兒,
七扯八扯撲騰人兒,鬧了歸齊一根繩兒。
我在牆跟下種了一顆瓜,
天天來澆水,天天來看它。
發了芽,開了花,結了一個大西瓜,
瓜呀,瓜呀。抱不動它。
再如“猴子的金箍棒,燒熱炕,爺爺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
“小青蛙, 在敲鼓, 小蟋蟀, 在彈琴, 引來一群螢火蟲, 提着燈籠趕來聽。”
“羊,羊,跳花牆,抓把草,喂你娘,你娘不在家,喂你小哥兒仨。”
老北京時的城鄉百姓家還都愛在牆邊或籬笆旁養花兒,有首說牽牛花的兒歌:“牽牛花,吹喇叭,爬上籬笆來幹啥?要給籬笆來戴花。戴紅花,戴紫花,樂得籬笆笑哈哈。”
您瞧,這些童謠都很诙諧有趣味與幽默,它們以口頭文字形式體現了老北京文化,一首首童謠記錄下了每一曆史時期的事件、民情、民意。
如今,北京童謠更是因其積澱了優秀民族文化,蘊含着豐富的教育内容,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