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設計守則之一:從不默認用戶是聰明人,才能依此去設計清晰簡明的用戶體驗流程,及盡可能地降低用戶操作成本,提供舒适的體驗。
從今天打開瑞幸的界面說起,它是這樣子的:
這個體驗是不好的,因為我需要想一下,“嗯?0件是什麼意思?”
然後反應過來,“哦這裡是直接讀了用戶的購買數量,是什麼就顯示什麼。”
我姑且是個PM,所以能夠理解這個邏輯。如果用戶也沒有這個思維呢,他可能就會想“0是什麼意思?0就是沒買過嗎?”更糟糕的,用戶可能直接認為這裡是個bug。
所以我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優化的一版文案:
為什麼這樣做呢?就要談談我的一些經驗了。
首先,什麼是用戶體驗?我的理解是用戶使用産品時直觀的感受,好用/好上手/愉悅/苦惱/氣憤等都算。
其次,什麼叫舒适的用戶體驗?我認為是用戶使用的過程中沒有覺得不舒服,我總結的使用中不舒服的感受包括但不限于:
關于第2條,以Safari為例,我找浏覽器設置的時候,Mac官網的指導說明是“從Safari裡選擇偏好設置即可”,但視野可及之處都看不到這個按鈕在哪裡。最後發現要先從上方邊框處點擊右鍵,從彈出菜單裡選擇工具欄,再把設置從工具欄裡拖出來,才可以用。本來一步能完成的事情變成了四步,且它真的很難找。
關于第7條,點名批評菜鳥裹裹。春節期間我從小程序裡寄件的時候,填完了全部的信息之後才收到彈窗說春節期間沒人取件,那你們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彈窗這條信息呢?
綜上問題,我歸納了一些設計中使用的原則。
最核心的是,用戶不是聰明人,用戶不會主動做推理,用戶也很懶,因此務必提供明确的信息,讓用戶清楚他上一步在幹嘛,現在在幹嘛,下一步要幹嘛。我給這條原則的命名是,“不要逼我思考。”
具體到實踐中,拆分如下:
明确用戶可以執行的操作。可以點的地方,要明确這裡是可以點的。可以利用鼠标懸停時的小手标志,或按鈕顔色的變化。不能點擊的地方,或用戶沒有權限使用的地方,就通過置灰等形式示意這裡是禁用的。
明确在操作中的對象。用戶選中的對象,要明确告知這裡是被選中的。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自己選的就一定知道哪個是自己選的,用戶很健忘。可以用樣式變化與其他未選中的部分區别開。
提醒執行過的操作。用戶做過的操作,一般要設置提醒,比如剛剛保存了什麼什麼文件,那麼可以彈窗或者彈文字提示,保存成功之類的。
盡可能減少操作步驟,縮短用戶路徑,能用兩步完成的事就不要設置成三步。比如上一條中設了彈窗,而這個彈窗不需要用戶反饋什麼,那就可以做成2s後自動消失的,不然用戶還要多點一下來關閉,就肯定提高了使用成本。當你不确定用什麼樣式時,可以試試比較每一種樣式下用戶的操作步驟數量。
盡可能使用通俗的語言。用戶不都是程序員或者PM,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404,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代碼中的序列是從0開始而不是1。因此給到用戶的各類文案提示,都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例如上面說過的瑞幸的彈窗。
盡可能地簡潔。不要把所有内容都加粗放大加顔色再閃啊閃啊,當你突出了所有内容的時候,就等于什麼内容都沒突出。所以當頁面上信息過多時,用戶其實一條信息也看不見。例如拼多多的秒殺區
不為複雜而複雜,不為創新而創新。有些同行可能覺得老幾樣沒什麼意思,熱衷于創造新的輪子。但形式隻是輔助完成目的的工具,它永遠不是目的本身。
另外的小tips,在自己完成了一版設計後,嘗試把自己置于完全小白的用戶角度去使用你的産品,看看是否有困擾的地方出現,以保證産品的易用性。如果轉換視角有難度,它也确實有難度,可以找不熟悉自己工作的朋友幫忙試用一下,這方法很快也有很效。
最後總結也是強調,設計時應秉着不聰明用戶的基本原則,去考慮怎樣給他最清楚明了的信息,讓對方一眼就知道他在幹什麼,或者去考慮怎樣在他第一眼就抓到他的注意力。
在這個過程中,要試着盡可能清空自己的腦袋,從小白的角度去體會第一眼的感受,把這個感受記錄下來并做分析,你的産品體驗舒适度就一定不會差。
本文由 @一個圓圈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