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凡字皆是畫,意向畫中求。
靜來常參悟,更上一層樓。
“魑魅魍魉”這一成語出自《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原為古代傳說中的各種鬼怪,喻指各種各樣的壞人。“魑魅魍魉”到底是什麼樣的妖魔鬼怪?各種古籍中曆來書寫不一,解讀各異。這裡我們不再一一列出,隻是從訓诂學、文字學角度加以考證,看看能否梳理出個眉目來。這四個字有一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鬼”字。所以我們首先解讀“鬼”字。“鬼”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寫作
或
,第一個甲骨文像一個人頭上戴着一個面具,很可能是上古時代負責祭祀的巫師;為了說明是在祭祀,第二個甲骨文增加“示”表示祭台,而且“大”也被換作“卩”,“卩”字是跪着的人,表示祭祀的含義就更加明确。上古時代,祭祀頻繁,常常有一些自稱能與上天對話的職業巫師裝扮成各種妖魔為人們驅邪降妖,超度亡靈。這在常人看來有些毛骨悚然,恐懼不安。後來字義擴大,泛指人們想象中的各種妖魔鬼怪,并引申為狡猾的、虛假的、神秘的、精明的、機靈的等含義,如鬼怪、鬼神、鬼話、鬼火、 鬼魂、鬼胎、 病鬼、酒鬼、色鬼、煙鬼、搗鬼、死鬼、機靈鬼、啬吝鬼、 鬼把戲、鬼點子等。
許慎《說文解字》“鬼,人所歸為鬼。”即人的最後歸宿就是成為鬼。《禮記•祭法》“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大意是普通百姓死後沒有享廟,就叫做鬼。《禮記•祭義》“衆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大意是芸芸衆生都逃脫不了死亡,死亡之後要入土為安,這就變成鬼了。《論衡•訂鬼》“鬼者,老物之精也。”大意是無論什麼東西,時間長了都會成“精”,這就是鬼了。看來,“鬼”無确指,當是人們主觀賦予的幻像。由于“魑魅魍魉”四字晚出,當是古籍中所說,人死後即為“鬼”。“離”繁體寫作離(有聲會意),甲骨文寫作
(無聲會意),從隹從禽,“隹”字表示短尾鳥,“禽”字表示獵網。兩形會意,“離”字本義為用獵網捕鳥而被逃脫。故“離”字有這樣幾個義項:一是表示鳥;二是因鳥被驚吓,故有遭受、遭遇之義;三是被鳥逃脫,故有走開、分開之義,如離開、離去、離散、脫離、分離等。許慎《說文解字》“離,黃倉庚也。鳴則蠶生。”這裡表示鳥。《國語•晉語》“離桓之罪。”這裡表示遭受。《詩•小雅•雨無止》“正大夫離居。”這裡表示離開、分開。
“離”字在“魑”(chī)字中表義為遭受、離去。兩形會意,“魑”字本義為人在遭受磨難(或病或橫禍)後靈魂離開身體而去,隻留下一幅皮囊,故有“死鬼”的說法。《說文解字》“魑,鬼屬。”這裡許老夫子也沒有給出确切答案。“未”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寫作
,在“木”字上邊加一指事符号表示枝葉茂盛,形義為樹木枝葉茂盛但還沒有結出果實。故有沒有、不曾等義,如尚未、未曾、未有、未來、未萌、未逮、未果、未必等。上古時期人們經常采摘樹木上的嫩葉作為食物,所以“未”還有滋味的含義,後來加“口”寫作“味”,表示滋味、味道。“未”字還被借代為地支的第八位。《小爾雅·廣诂》解釋“未”字為“無也。”即沒有。《說文解字》解釋“未”字為“味也。”
“未”字在“魅”字中表聲兼表意,表義為沒有、不曾。兩形會意,“魅”(mèi)字本義為不曾見過的一種傳說中的鬼神(死者的靈魂)。後來字義擴大,由不曾見過引申出朦胧的、神秘的、媚惑的、有吸引力的等義,故又有魅力、魅人、魅影的說法。“魅”字甲骨文寫作
,右上幾個小點為指事符号表示死者的靈魂升天而去,會意基本保持不變。篆文時“魅”寫作
或
。
許慎《說文解字》“鬽,鬽,或作魅。老精物也。”意思是老而成精的東西。《左傳·文十八年》“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注》“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宣三年》“螭魅罔兩。”《注》“怪物。”《史記·五帝紀注》“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解釋可謂是五花八門。“魍”(wǎng)字是個有聲會意字,金文寫作
,左邊“鬼”字表示死亡的人。右邊“罔”(wǎng)字表聲兼表意,是“網”字的分化字,“網”字甲骨文
或
,形義為捕魚捕獵的網,加“亡”寫作罔,形義為網中沒有獵物(魚)。故“罔”字為沒有、無、不、迷惑、無知、欺騙等義。張網捕獵而沒有收獲豈不令人迷惑不解?迷迷惑惑當然有無知之義,張網捕獵對獵物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欺騙。如“罔置”即捕獵的網具;“罔罟”即漁獵時所用的羅網;“罔羅”即漁獵所用的網;“罔殆”即迷惘模糊;“罔然”即即惘然失意;“罔兩”即心神恍惚、無所依據;“罔覺”即無知;“罔上”即欺騙君上;“罔主”即欺騙君主;“罔民”即欺騙陷害百姓;“罔冒”即欺騙冒充;“罔辟”即欺騙君主;“罔惑”即欺枉蠱惑;“罔渎”即欺枉輕慢等。
許慎《說文解字》“網,或從亡。”《釋文》“取獸曰罔,取魚曰罟。”《爾雅·釋言》“罔,無也。”“罔”字在“魍”字中表義為沒有、失去、迷惑。兩形會意,“魍”字本義為生命已經失去,另一個世界是個什麼樣子,令人迷惑不解。許慎《說文解字》“蛧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說:蛧蜽,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發。從蟲網聲。”《玉篇》“魍魎,水神,如三歲小兒,赤黑色。”這種解說牽強附會,實不足信。“魉”(liǎng)字是個有聲會意字,左邊“鬼”字表示死亡的人;右邊“兩”(liǎng)字表聲兼表意,金文寫作
,形義為車廂裡坐着兩個人,後加“車”寫作“輛”表示車輛。上古時期有一種獨輪車,一邊隻能坐一個人,所以需要嚴格掌握平衡,故有兩邊、兩個、兩旁的說法。後來人們比作用“稱”稱重以掌握平衡,這樣“兩”字被借代表示斤兩。《說文解字》“兩,二十四銖為一兩。”正是對“兩”字借代義的解釋。
上古時期主要有兩種車子,一為獨輪車,二為兩輪車,初為勞動工具,後為戰場上的戰車。“兩”字在“魉”字中表義為戰車代指戰場。兩形會意,“魉”字本義為古代戰場上馬革裹屍的将士,孤魂漂泊,不能返鄉。《廣韻》《正韻》《集韻》《韻會》“魉,與蜽同。”此解不妥。“蜽”字本義為一種集群生長的蟲子。以“蜽”為“魉”是一種借代,二字含義不同。由上述分析可知,“魑魅魍魉”每個字含義基本相同,均指向孤魂野鬼。後人賦予想象,被貼上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标簽,有的解釋為妖魔鬼怪、牛鬼蛇神,有的解釋為山中野獸,有的解釋為山林中的瘴氣,有的解釋為無角的龍,有的解釋為百物之神,有的解釋為木石之怪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亂。上古時期科學技術不發達,對一些不理解的現象往往任意想象,添油加醋,以緻真相難以大白,這也是無奈之舉。(二馬漢字評書第72講)
— END —
作者:範登生, 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搜索并關注微信公衆号“二馬看天下”,查看更多精彩原創文章,轉載請标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