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約定,5周36天讀完全本《世說新語》
機敏、邏輯、才學
這個杠精的思路值得學習,不是我不肖A,是你不類B。
2.孔文舉年十歲,随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韪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韪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韪大踧踖。
十歲的孩子不露怯,機敏平等與高管對話,面對别人的指責也能從對方的邏輯推演下去進行回擊,可以說是非常聰明了。
3.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就這孩子臨危不亂的氣度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見識,換了誰也得斬草除根,不然覺都睡不安穩。太外露的聰明未必是好事,看看人家劉禅。
4.穎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看《世說新語》跟看《孟子》有一樣的感悟,還是要多讀書。
5.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裡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适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歎。雖有竊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小時候看君子安貧樂道的故事不以為意,長大了才發現這是要多高的德行和多堅定明白自己的追求才能做得到。逞一時口舌辯論之快不難,難的是内心長久如此。騙别人容易,騙自己很難。
6.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系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歎服。
裴楷機敏應變,援引《老子》完滿說出吉利話,超高的情商緩解了尴尬場面,君臣大悅。
7.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于厭陋,采賢俊于岩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馀,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主于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纣,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先舉明珠玉璧、大禹文王的例子論證“聖賢所處,何必常處”,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地按照對方的邏輯進行延申,使得對方如果認為自己邏輯成立,隻能推出自己也非英才的結論。這個論辯水準一流。
8.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借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揪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能在逆境中保持心志,能不被他人情緒所引導反而影響掌控他人,王導确有領導天賦。
9.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丞相小極,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道公協贊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覺。謂顧曰:“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
想必王導開始要麼故意為難想看人如何應變,要麼不耐煩與此人應酬。顧和的應對鋒芒畢露,讓人無法不另眼相待。
10.王敦兄含為光祿勳。敦既逆謀,屯據南州,含委職奔姑孰。王丞相詣阙謝。司徒、丞相、揚州官僚問訊,倉卒不知何辭。顧司空時為揚州别駕,援翰曰:“王光祿遠避流言,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甯,不審尊體起居何如?”
上司出了政治站隊的敏感問題,作為下屬如何表态都可能顯得尴尬。此時顧和一來對王含的辭官婉轉諱飾,二來言語中将王含和王導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既表明了尊敬又暗含着理解。最後再關心身體,王導此時應該覺得自己人貼心無比吧。值得現代人學習的智慧。
11.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将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鹹共歎之,曰:“年少,一坐之顔回。”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别顔回!”
時刻清醒有自知之明,面對一些過譽的捧殺,不管對方有心或無心,這個應對可以說十分機敏了。這也啟示我們,評論的對象和評論的内容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才好。不然大家都尴尬。
12.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這馬屁拍的,十分高明。
13.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别,辄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一方面,為人長者,要能夠自得其樂,不影響兒孫的生活樂趣;另一方面,作為晚輩,也要盡力體會長輩的不容易。
14.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緻患邪?”
這裡面隐含的機鋒是,商鞅重刑,秦國禁止清談,矯枉過正而誤國。不過還是犯了非此即彼的錯誤哦。
15.孝武将講《孝經》,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習。車武子難苦問謝,謂袁羊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
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不懂多問。
16.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
一句話道盡為人父母之心。家庭、單位、國家的掌門人應懷此心。
補第二天打卡,木有小魚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