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馬爾康
跨越333公裡距離,
曆經7小時車程,
我來到了海拔2641米的馬爾康。
湛藍的天空,連綿的高山,刺眼的陽光,
到達高原的第一口深呼吸,讓我真切感受到,
我是真的到了這裡,一切都那麼美好,而令人期待。
初見馬爾康這座美麗的小城。
梭磨河穿城而過,一條主街道依山,一條濱河路傍水。
高原遮擋了城市化和現代工業的滲透,留住了最淳樸的民風。
西索民居石闆路上老人的淳樸笑容,
草登鄉村民為我們送上的潔白哈達,
婦女們身着豔麗長衫,跳起歡樂的鍋莊舞蹈,
都如高原上寂靜的風,撥動着我心靈的弦。
這裡的景
千百年的歌還在高原上回響,
依然是那樣的悠揚高亢,
高原夢随着悠悠的白雲飄向遙遠的天邊,
歲月無聲無息地在時間的年輪上悄悄滑過,
不留一點痕迹。
走近馬爾康,才知道這裡是有着五千年曆史、璀燦絕倫的哈休文化發源地,是無可争議的嘉絨藏族文化腹心地。
馬爾康,也是一個藏羌文化交融的栖息地。
大藏寺的美,美得震撼,美得讓人窒息。比畫還美,比藏歌更悠揚。
海拔接近3000米的高原,朵朵白雲繞山間的景色随處可見。
藍天,白雲,暖暖的陽光,還有,雲端上的村寨。
陽光萬裡,一路都是鮮花盛開。
偶遇溪邊的花朵,像粉紅的夢,彌漫開來。
秋天裡,山上金子般的樹葉,如金色的夢想在飄動,火紅的楓葉好像激情在燃燒,另是一番景象。
馬爾康,又被稱為嘉絨鍋莊的故鄉。嘉絨鍋莊,是藏族的一種舞蹈,有“吉祥的娛樂”之意。每年馬爾康重大活動都有鍋莊舞蹈表演,鍋莊隊伍的領舞者手持串鈴,帶領身着盛裝的男女,随着節拍開始他們精彩的鍋莊表演。傳承千年的嘉絨鍋莊,因受當地群衆的喜愛,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這裡的人
第一次到馬爾康草登鄉村民家中做客,親身感受到了馬爾康人淳樸的性情和好客的民風。面對鏡頭的微笑,不多的話語,一碗滾燙的酥油茶,他們以最真實的表達,讓人感到馬爾康人心靈深處最純潔的情感,就像石頭城屹立在千年的朝陽與餘晖中,用剛毅挺拔诠釋着民族的個性一樣,讓人肅然起敬。
在馬爾康大壩口村,村民的房子大多用石頭做材料,但走進房間,我所看到的是溫馨和諧的幸福家園。男人擔任家庭重活,女人照顧老人和小孩,一家人其樂融融。
村民告訴我,播種期間如果家裡來狗了,那将是最幸運的。
馬爾康婦女,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高原上,婦女和孩子、牛羊、一切都生活在雲彩之上,她們以高原為舞,以牛羊為伴,将自己完全與高原融為一體。
她們,勤勞而美麗,也都很注重裝扮,不管家裡有沒有客人,她們都會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裝, 鮮豔的服裝,華麗的頭飾,表達着自己對美的追求。
她們,是高原上一道最靓麗的風景。
這裡的情
随着曆史變遷,歲月的沉澱,
能保留下來的,更彌足珍貴。
生活在馬爾康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有梭磨河、茶堡河這兩條“母親河”的眷戀,
得以生生繁衍,也造就了馬爾康獨特的人文景觀。
這裡,有豐淳的風土人情,
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淳樸好客的人民。
如今,
在馬爾康的大街小巷、文化廣場,
仍可以感受到當地群衆穿着嘉絨服飾、
說着嘉絨方言、跳着原生态嘉絨鍋莊的民族文化氛圍。
一句“紮西德勒”更讓你倍感親切。
文|李卓婕
圖|馬爾康攝影家協會
朗讀者|曾凡榮
編輯|秋葉
轉自: 今日崇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