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8:45:55

一、莊周夢蝶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1

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譯文:

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

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後,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

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它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在其中,莊子運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複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雖然故事極其短小,但由于其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衆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而最著名的莫過于李商隐《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2

二、與惠施論魚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譯文:

莊子和惠子在橋上遊玩,莊子說:“鲦魚遊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

這個故事變成了後來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這個故事是說,我們要學會變通,随機應變。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過于計較。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3

三、莊子釣于濮水

《莊子釣于濮水》是一篇戰國古文,出自《莊子·秋水》。

原文:

莊子釣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lèi)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甯其死為留骨而貴乎?甯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塗(tú)中。”

莊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前往表達心意,(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務)來勞煩您。”

莊子拿着魚竿不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甯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甯願活在爛泥裡拖着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甯願活在爛泥裡拖着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甯願(像龜一樣)在爛泥裡拖着尾巴(活着)。”

此文刻畫了莊子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為世俗所羁,視名利為浮雲的思想表現出其機敏善辯,超凡脫俗,珍愛生命,珍愛自由,不為名利所動,不屑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4

四、鸱與鹓雛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雛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吓’我邪?”

選自《莊子.秋水》

譯文:

惠施做了魏國的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魏國來,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想阻止莊子,在國都裡搜捕三天三夜。

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他的名字為鳳凰,您可聽說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不是梧桐樹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甘美如美酒的泉水不喝。(在這種情況下,)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擡起頭來吓得叫道:‘吓!’現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國來吓我嗎?”

莊子以鹓雛自比,說自己有高遠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祿之輩,但讒佞之徒卻以小人之心度之。

文中莊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講鹓雛鳥的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利祿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的态度。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5

五、無用之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

莊子問伐木者,這麼高大的樹木,怎麼沒人砍伐。

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于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于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之人,征兵不會征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6

六、鵬程萬裡

《莊子·逍遙遊》:“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翺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譯文:

遠古的時候,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 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裡。它向高空飛去,卷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裡。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雲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裡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哲理: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7

七、魯王養鳥

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禦而觞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莊子·至樂》

譯文:

古時候,有一隻海鳥落在魯國郊外,魯侯喜歡它,将它迎進廟堂,給它飲酒、給它聽音樂、殺豬宰羊給它食用。

鳥兒看着眼前眼花缭亂的一切,内心悲懼憂愁,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

魯侯哪裡是在養鳥,他是在享樂,用自己個人主觀覺得好的方式養鳥。

哲理: 不要求大家都和自己一樣,各适其宜,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8

八、望洋興歎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岸矣清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譯文:

秋季汛期來臨,千百條河川彙入黃河,洪水之大,淹沒沙洲,隔河相望,分辨不出對岸是牛是馬。

河神沾沾自喜,得意地以為全世界的水都彙集到自己身上來了。

他順流東行,直至北海,河神向東遠眺,隻見水天一色,根本望不到邊。

河神這才改變它自大的面目說道:“俗話說——懂得了一點道理,就以為大家的學問都不如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了。”

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9

九、随珠彈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莊子《莊子·讓王》

譯文:

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随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哲理: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丢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

莊子寓言故事及啟示(莊子經典寓言故事10則)10

十、邯鄲學步

原文:

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态也非常優美。

譯文: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裡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隻好爬着回去。

寓意: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生搬硬套别人的經驗。不僅學不到别人的優點,反而會丢掉自己的長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