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典淡的異體字

漢典淡的異體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7 02:37:08

虍[hū]

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就像圓圓的大頭張着大嘴,身上有條形斑紋的老虎。虍與虎本是同一個字,楚國的簡帛在“虍”下面加了一個“人”,秦篆時隸定為“兒”,于是就寫成了“虎”,從而分成了“虍”和“虎”兩個字。

漢典淡的異體字(漢字的字元鳥獸動物虍)1

漢典淡的異體字(漢字的字元鳥獸動物虍)2

《說文解字·虍部》虍:虎文(紋)也。象形。

《說文解字·虎部》虎:山獸之君。從虍、從兒,虎足象人足。象形。

《說文解字·虤部》虤[yán]:虎怒也。從二虎。

《說文解字》把虍、虎、虤,分成了三個部首。

《康熙字典》把它們合為同一個部首“虍”。“虍”後來專門用作偏旁,稱作“虍”字頭。其本義就是指老虎。

以「虍/虎」作偏旁的字從「虍」的會意字:虎(老虎)、虐(兇殘,本義是虎爪傷人)

以「虍」作意符的形聲字:

虞(神話傳說中的獸名)、虔(虎行走的樣子)

以「虍」作聲符的形聲字:

處[處](停留在什麼地方)、盧[盧](應是爐的本字)、虜(俘獲、俘虜)、虛(空虛,但本義是大土丘)、慮 [慮](思慮、謀劃)、虧[虧](缺損)

從「虎」的會意字:

琥(像虎形的玉器)、唬(吓唬)、號[号](虎的吼聲)、彪(虎身上的斑紋)、虢[guó](古國名,在今三門峽)

「虎方」與「虎抱人卣」

漢典淡的異體字(漢字的字元鳥獸動物虍)3

在湖南安化、甯鄉的交界處,曾經出土過兩件商代晚期的青銅器“虎抱人卣”。現在一件在法國巴黎的東方美術館,一件在日本的泉屋博古館。

《春秋左傳·宣公四年》:

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故命之曰鬥穀於菟。

《春秋左傳·宣公四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楚成王的令尹叫子文,是楚國的最高執政官。子文是若敖(芈姓)的孫子,鬥(鬥)伯比的私生子,生下來就被外婆——鄖(䢵)國夫人丢棄在雲夢澤中,結果不曾想到竟然有老虎來給他喂奶。鄖國的國君知道後就讓人收養了子文。

楚人把乳叫做“㝅[gòu]”,把虎叫做“於菟[wū tú]”,所以這個孩子就叫“鬥㝅於菟[dòu gòu wū tú]”。

商代時的虎方,很可能是在荊楚的洞庭湖至鄱陽湖一帶。而恰恰是楚文字的“虎”,在“虍”的下面加了一個“兒”。這恐怕不是巧合吧?

文獻選讀

“《詩經·大雅·韓奕》: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詩經·大雅·常武》:進厥虎臣虎。”虎臣,勇猛的先鋒部隊。[阚,hǎn],虎怒視的樣子。[xiāo],虎咆哮。

“《周易·頤卦》虎視眈眈。”【虎視眈眈】,像老虎似威猛地注視着。

“《尚書·牧誓·序》:武王戎車三百兩(輛),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周武王伐商的主力部隊是300輛戰車,每車有步卒約百人,共約三萬人,由300名骁勇的百夫長帶隊,與商纣王的軍隊在朝歌以南70裡的牧野展開決戰。

《周禮·夏官司馬》中的虎贲氏,是王外出時的儀仗隊和護衛隊。

成語典故

暴虎馮河

“《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暴,徒手搏鬥。馮 [píng],徒步涉水。指赤手空拳就要打老虎,沒有渡船也要徒步過河。這豈不是有勇無謀、魯莽蠻幹?

苛政猛于虎

“《禮記‧檀弓下》: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孔子路過泰山,見一婦人在墳前哭泣。讓子貢上前去問原因,婦人說她家舅舅、丈夫都是遭受虎害,如今兒子又死于虎害。孔子說,那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呢?婦人回答說:這裡“無苛政”。孔子感慨道: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統治者的這些暴政,真的比吃人的老虎還更加兇殘。

漢典淡的異體字(漢字的字元鳥獸動物虍)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