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很興奮的跑來告訴我,她給寶寶報名了一個早教班,我震驚的嘴巴變成了0字形,事實上,在當今競争如此激烈的社會裡,我們每個人都透露出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就會變成一種對下一代的期待,害怕他們比别人慢,害怕他們被競争淘汰,然而,早教就一定要報早教班麼?
孩子0-3歲的時候,大腦處于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大腦突觸的數量是成人的2到3倍,他們可以很快的學會各種技能,并且對接收到的任何信息更快的做出領悟,所以早教的好處就不言而喻。于是國内各種早教機構孕育而生,可是,我是不贊成寶寶去上早教班的。
先說一歲以下嬰兒階段的寶寶。
嬰兒了解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嘴巴跟耳朵,還有手的觸感來感知這個世界的,他們對于父母的依賴更深,更喜歡聽父母的聲音,所以與其說是帶寶寶去上早教課,不如說是專門抽出了時間陪寶寶玩耍,想一想你在家裡帶寶寶的時候,都做了什麼?是不是隻要寶寶不哭不鬧,就自己玩手機?或者跟朋友網聊?看電視?有的父母帶孩子去上早教課,驚喜的發現寶寶沒幾天會自己坐了,會喊爸爸媽媽了,其實我想告訴你的是,這不是早教機構的功勞,而是寶寶的自然發展規律,他到了一定的時間,通過大人的引導,就會解鎖新的技能,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上早教課完全是浪費銀子,當然,銀子多的除外。
2-3歲的寶寶有必要上早教課麼?
天普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什–帕薩科等人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幼兒個人“學業”上的早熟也許并不是好事。
他們随機選擇120個孩子,有上以學業為中心的幼兒園的,也有上以社交為中心的幼兒園的。 他們5歲時,以學業為中心的幼兒确實比以社交為中心的幼兒懂得更多的文字和數字,但他們上小學後,前者沒有顯示出比後者更高的智商。 後者反而比前者創造力更強,對學習充滿熱情。
由此可見,過早的讓孩子接觸學業并不是什麼好事,這種經過機構訓練看起來的“聰明”,并不能讓孩子們終身受益。反而有可能讓孩子們更為厭惡學習。
那麼,應該怎麼正确的進行早教呢?
對于小嬰兒,其實我們可以放下手機,多陪他們玩耍,給他們從眼,鼻,口,耳,手入手做早教,比如我們可以跟他們玩追視卡,發出各種小動物的聲音,給他們聞聞各種物品的氣味,讓他們摸摸各種小物品以刺激他們的感官發育。
另一方面,對于大寶寶,這裡必須提到鄰國的日本。
日本自1968年以後,僅用了23年,就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而日本在進入2001年,更是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目标,他們确實在做,而且幾乎每年都會得一個諾貝爾獎,可是日本的幼兒園是不太注重文化課的,他們更多的是交小朋友們對這個社會的适應力,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完飯要自己洗餐具,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系鞋帶,穿衣服……
在培養孩子們這些獨立适應生活的能力的同時,孩子們得到了更多的鍛煉和思考,比如怎麼規劃時間,能讓自己更快的做完一件事情,還能讓孩子們養成獨立的性格:這些事情就應該是我做的,我不能去依靠别人,麻煩别人。這些從小養成的習慣跟品德會支撐他們到長大成人,到慢慢老去,會讓他們在以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一輩子的寶貴财富。
與其把孩子們變得這麼小,學習複雜的“學業”,不如作為父母的我們觀察孩子們,發現他們的才能,培養他們的性格,養成好習慣,給孩子們帶來一生。 不是填鴨式的,而是教給他們文化課,讓他們快點失去本能。 你覺得怎麼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