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民族特困地區縣域教育發展研究

民族特困地區縣域教育發展研究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01 14:42:42

民族特困地區縣域教育發展研究?冶成福三、構建協同育人格局,優化培養模式,促進師範生全面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民族特困地區縣域教育發展研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民族特困地區縣域教育發展研究(欠發達高原民族地區高質量師範生培養之路)1

民族特困地區縣域教育發展研究

冶成福

三、構建協同育人格局,優化培養模式,促進師範生全面發展

青海師範大學依托國家政策,協調各方力量,争取優質資源,彙集大家智慧,圍繞欠發達、高原、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優質師資培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協同育人格局。

一是學校依托卓越教師培養項目積極構建“U—G—S”三位一體培養模式。青海省财政廳、青海省教育廳每年聯合出台師範生頂崗支教實習文件,保證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省教育廳、青海師範大學、各縣市教育局簽訂三方協議保障實習基地建設和在崗教師置換培訓,在“U—G—S”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過程中,政府起主導作用;中小學起着檢驗師範生培養質量、補充實踐性知識等作用。從2009年開始,省财政廳每年為頂崗支教實習生安排專項實習經費,省教育廳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安排實習基地、協調落實實踐導師,學校積極争取教育主管部門的統籌,會同縣、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因地制宜鼓勵、引導師範生到農牧區學校實習,在提高實習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強化實習生養成教育、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時,也努力解決實習學校師資緊缺和師資水平不高的問題,實現地方政府、中小學和高校三方互利共赢。青海師範大學深入挖掘“三位一體”師範生培養機制的育人功能,細化“U—G—S”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建立更能體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社會、政府、高校、中小學和家庭“五維共育”協同育人新機制。積極挖掘社會優質資源,營造全民重視教育的氛圍;依托政府為師範生培養提供政策、機制保障和資源配置,制定人才培養标準;高校發揮人才培養主體作用,對接國家和地方需求,培養優質師範生;中小學為人才培養提供需求、實踐基地、實踐指導,提升師範生從教水平;家庭為師範生培養提供個性化、親情化家庭教育。

二是開辦夏季小學期,彙集支援力量,提升教師教育課程質量。自2019年開始,将學年兩學期制改為三學期制,實施夏季小學期,在小學期,學生修讀課程實施學分制管理,每名學生須修讀2個學分,課程設計遵循“學生中心”、“需求導向”理念。一方面,充分考慮學生學業基礎,所設課程大部分學生通過一定努力都能完成學習。另一方面,服務培養目标,開設高質量、助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目标進行有針對性、分層次的内容安排。大一大二學生重在提高通用能力和專業基礎能力的通識課程,大二大三學生重在以培養專業能力為主的學科專業前沿、新興學科專題系列課程,大四學生以培養社會服務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綜合設計能力為主安排實踐、創新類課程。打造“名師 名課”課程體系。2019年以來,小學期共邀請對口支援與合作高校知名專家、學者開展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類講座38場次,平均每場次參加學生人數達800餘人,開設人文素養課程181門,修讀學生人數達32000餘人次,開展夏令營活動達68個,參與學生4500餘人次。保護好青海生态環境,是“國之大者”。青海肩負國家生态安全、國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重大責任,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兩彈一星精神”産生的熱土,有當代知識分子不怕艱苦、愛黨愛國、傾情奉獻、卓有建樹的豐富史料,青藏高原嚴酷的自然條件、相對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相對短缺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高比例的少數民族人口,給師範教育帶來不少挑戰,更給探索中國教師教育發展和在高原之上培養高質量師範生道路的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者提供了積累經驗的平台。多年來,在小學期中,我們以如上話題為主題開展系列學術活動,邀請院士、資深教授進行學術交流,不僅豐富了小學期課程開設,也把實驗成果不斷轉化為推動學校發展的實際成效。

三是實施師範生U—U聯合培養,瞄準卓越目标,造就未來教育家。首都師範大學孟繁華教授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供給(筆談)》中提出構建基于欠發達地區教師培養的“U-U”教師教育共同體的倡議,指出“完善師範生聯合培養機制,通過雙向交換學生的方式提升教師人才培養質量。建立穩定的選拔機制,在“優師專項”師範生中選拔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階段到其他師範大學開展為期一年到兩年的聯合培養。各師範院校在學生學籍管理、學分互認、獎助學金等方面給予支持。”青海師範大學于2007年對口支援工作開始之初,就與陝西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進行師範生的聯合培養工作,現在,這種聯合培養已經擴大到包括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高水平大學在内的十四所大學,這種協同培養方式已經成為青海師範大學培養高質量師範生的又一重要途徑。聯合培養的學習形式有兩段式“1 3”、“2 2”和三段式“1 2 1”、“1 1 2”。在兩段式中,“1 3”學習形式是指學生一年級在合作培養高校就讀,二、三、四年級在青海師範大學就讀。“2 2”學習形式是指學生一、二年級在合作培養高校就讀,三、四年級在青海師範大學就讀。在兩段式“1 3”、“2 2”形式中,聯合培養學生第一段學習在“合作培養高校”,從2021年開始,學校将學生的選拔提前到招生環節,招生人數及專業全部納入招生計劃,學生在高考志願中填報意向,學校擇優錄取,這種方式極大地吸引了優質生源。在2021年招生中,聯合培養師範生的第一志願率達到85.52%,高于公費師範生82.95%的第一志願率,更高于青海師範大學68.38%的各專業平均第一志願率。“1 2 1”形式是指一年級在青海師範大學就讀、二、三年級在合作培養高校就讀,四年級在青海師範大學就讀。“1 1 2”學習形式是一年級在青海師範大學就讀,二年級在合作培養高校就讀,三、四年級在青海師範大學就讀。“1 2 1”、“1 1 2”學習形式的聯合培養生入學一年後選拔,學校對選拔的條件和程序有嚴格規定,以保證擇優和公平。師範生聯合培養規模從2007年的每年40名發展到現在的每年300名左右,聯合培養的質量提高明顯,在2021年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65名學生中聯合培養生占19名。

“協同理論”追求1 1>2的效能優化。在培養師範生教學實踐中,高校作為創造與應用知識的機構,其所涵蓋的組織、學術、文化等多方内容并不是單一線性疊加,而是發揮多個内容相互作用所産生的“1 1>2”的非線性協同效應。不論是“U—G—S”三位一體培養機制、夏季小學期,還是師範生聯合培養,在師範生培養中,多方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為目标,通過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各方優勢,都在系統内共享資源、集聚能量進行有效互動,最後達成了培養高質量師範生的目标。

(作者為青海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稿件來源:青海觀察客戶端 聲明:以上内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