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荒無人煙、寸草不生,隻有一望無際的荒漠、丘陵、戈壁,這裡是甘肅敦煌陽關古道。
看起來,這裡很适合徒步、旅行、探秘......敦煌機場出口處的各種接機牌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有一群瘋子,卻要在這裡打高爾夫球。
什麼?!打高爾夫球的地方不都有綠草、碧水、青山嗎?不是應該有舒适的球車、服務周到的球童、富麗堂皇的會所嗎?
有一個人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高爾夫也許無需綠草地,不用占用大量水資源,也不用這麼高的投入和這麼高的門檻。高爾夫應該回歸自然,在任何自然環境、任何地形地貌都能打高爾夫球。這樣就有可以降低成本,就有可能讓更多的人來參與這項健康的運動。
他就是這群瘋子的召集者、高爾夫頻道出品人韓子定,而這個瘋狂的想法在去年已經成功得到了驗證。
2018年8月,一場以探索為主題的自然高爾夫比賽在青海格爾木的昆侖山腳舉行,那裡隻有戈壁、碎石、荒漠、沙丘、鹽堿地、灌木叢,同樣沒有草地。比賽結束後,一個踩點四天、建造僅用十天的球場也随即在地球上消失。
今年,自然高爾夫探索賽來到了陽關古道。
據了解,早在一個多月前,主辦方就派出先遣隊尋找适合建造球場的地方。他們沿着古代絲綢之路一路西行,曆時一個月,終于在敦煌陽關古道一片寬廣的河谷敲定了球場的位置。
“今年我們一共考察了27個場地,包括秦漢長城遺址、黃河石林、天祝雪山、大河鄉、大墩門等,經過再三比較,最終選擇在陽關古道,除了看中這裡的自然環境,還有它的人文文化。在這一點上,去年的球場有所缺憾。兩個球場的風格也不同,去年是在昆侖山腳、昆侖河邊,比較濕潤,今年是在一個幹枯的河床,到處是紅岩,感覺比較幹燥。”韓子定說。
沒有草地的球場自然有它的獨特之處。比如果嶺,去年是在沙地上圈出果嶺的形狀,然後澆上植物油碾壓而成。今年出于長遠和環保的角度考慮,主辦方找到了一個制作沙地果嶺的好方法,每天往果嶺上澆水,再蓋上塑料薄膜,反反複複,讓水慢慢浸潤下去,10幾天後,就制作出一層濕潤的沙層,“這種果嶺的品質比去年好得多,球打上去就跟草地差不多。不過,今年球場難度比去年大,球道也更長,中間還要打過一個峽谷。”
據球場設計師介紹,球道總長7000多碼,比去年長得多。前九洞沿着狹窄峽谷展開,兩邊是岩石峭壁,須求穩求準,後九洞寬闊深遠,可以放開手腳,“自然高爾夫以環保為前提,我們在這裡沒有進行任何破壞,也沒有添加什麼東西,隻用了15個人、兩輛皮卡車、10來天就完成了球場的建造。”
很少有人會把高爾夫和“勇士”這個詞聯系到一起,但經過11日首輪比賽的實戰,近百名參賽選手中絕大多數有一個共識:能完賽就是勝利。實際上,球場的“難”遠不止球道加長和難度系數加大。球手首先要面對的是戈壁大漠裡刺骨的寒風和随風而來的沙塵,較早開球的幾組選手還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球道總長7000多碼,就意味着選手打完18洞需要步行10多公裡,而穿着高幫防沙鞋、背着球包走在沙丘碎石上,和穿着專業高爾夫球鞋走在草地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還有,大風和碎石都會改變球的方向和落點;即使有擊打墊解決地面不平的問題 ,也會使平時的水平大打折扣,而且擊打墊經常會被風吹走......
一名平時成績接近職業水準的資深圈内人士首輪打出了“九字頭”,“今天是非常特殊的感受,感覺很奇特。打到第三個洞的時候正好遇到沙塵暴,風把我把打出去的球吹到後面去了。這個賽事很有創意,令人終身難忘。同時我也有兩個建議,一是在環保的前提下,發球台可以用練習場那種擊打墊,二是球道可以保持現在這種漫漫黃沙的感覺,但發球台和果嶺還需要做點文章,在既不破壞環境又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增加打球的樂趣。”
有選手認為,這個球場有壯美狂野的自然環境,非常具有挑戰性,加上又與曆史環境、文化環境相結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相信所有參賽球手都會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但考慮到自然條件的特殊性,球場設計可以相對容易一點,“球場有點長,今天我打完比賽,一共走了兩萬多步。”
“今天本來就是一個挑戰,加上男女選手在同一個位置開球,挑戰就更大了。” 一名女選手說,“這場球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球技,還是一場意志的考驗,能夠堅持下來就是勝利者。”
據透露,未來的自然高爾夫探索賽将走出國門,“我們希望通過探索賽,證明自然高爾夫的理念是可行的,在不久的将來,我們希望從陽關出發,一路西行,向着聖安德魯斯一直探索下去。”韓子定說。
記者/攝影 顧晨白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