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篆書,首先要練習部首的寫法。部首是漢字的"字根"。"字根"是構成漢字的最基本單位,象形字都是字根。絕大多數的字根都充任了部首。屬于同一部首的字,它們的意思來自同一根源。漢字是表意文子,字形和字義有着關聯。我們先民造字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近取諸身",就是從認識自己開始,我們人的身體,五官和各種器官,先民們都賦之以準确、形象而生動的字形和字義,這些都成了象形字,大部分也都成了部首。
我們常見的部首有取材于人體各部位的,包括人的各種形體,人身上的各個部分等等。如人部、大部、頁部、口部、耳部、自部、手部、足部等。"人"在古文字中像一個站着的人的側面,楷書中寫為"人",以"人"為部首的字可以表示人的各種行為,如"伸""借""俯""仰""伏""伺""作";還有如"仙""僮""仆""俠""儒"等是表示人的類别:還有一些是表示人的德行的,如"倨""傲""仁""信""儉"等。
将一萬多個看來并無頭續的漢字,依字形進行分析,把結構上有相同部分的字歸屬到同一個部類,這是歸部;每一部類選出一個統率的代表字形,這個代表字形叫部首。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開創了部首排列法,将漢字分出部首歸類,使九千多個紛纭複雜的漢字從此有了科學的分類。
許慎在分析小篆形體結構的基礎上,總結出540部,每部字相同的偏旁作為該部的第一個字,成為該部的部首。
《說文解字》中的部首,是以古文字(小篆)為依據,是形體和意義緊密結合的漢字的表意部分。用許慎的話說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說白了,就是按照字形、字義的類别,相同的分類聚為一部,然後分部建首。
清代文學家、著名學者段玉裁高度評價許慎的540部首的分類方法,他說:"令所有之字,分别其部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統攝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創。"
這種部首分類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後來的辭書也大多采用這種方法,但《說文解字》中的部首與其後的字典、辭書中的部首不盡相同。
我們後來的字典辭書,為了檢字方便,在許慎540個部首的基礎上,将部首簡化為214個。這214個部首的确定與許慎540個部首的确定原則有所不同。許慎所立的部首,往往跟漢字本身的意義緊密結合着,540個部首實際就是540個表意符号。而後期214個部首,是在分析楷書形體構造的基礎上,以自然結構外形獨立并為另外一些字所共有的部分為部首,這樣的部首就不一定是該字的表意部分了。例如,"發"是發射的意思,"弓"是它的表意部分,所以在《說文解字》裡,許慎把"發"歸入到了"弓"部,:"發,射發也。從弓,癹聲。"本義為射出箭。而在後世的214個部首中,"發"的部首為"癶(bo)",與"癸" "登""凳"等字在同一個部類。
明白了部首的古今變化就明白了《說文解字》中篆書部首的寫法。學習篆書的基本部首的寫法,可以從王福庵書《說文部目》入手。
《說文解字》自漢代成書以來,即受到曆代學者專家的重視,是學習和研究篆書最基礎的工具書,而王福庵這本《說文部目》,是标準的小篆字體,繼承了李斯秦篆的玉箸風格,又受到清代中期鄧石如、吳讓之的影響,對用筆有所發展,在玉箸線條勻圓光潔的基礎上,略加提按頓挫,因而更富于筆意,筆畫于勻整中寓變化之美。其線體端莊工整,較秦刻石如《泰山刻石》《峄山 刻石》等略舒下腳,更顯得疏密相生,俊逸生動。
臨習《說文部目》,可以增強識篆能力。因為我國的漢字大多數都是由各種偏旁部首組成的,掌握了部首的寫法,就可以按照部首組合成漢字的規矩來了解字形結構了,也可以更有效的認識更多的篆書。
王福庵(1880-1960),是現代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創辦人之一。浙江杭州人,原名壽祺,後更明王褆(ti),字維季,号福庵,晚年号持墨老人。擅篆、隸,楷、行書,精研文字學,兼工篆刻。以下便是王福庵《說文部目》的印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