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回首幼時時光的時候,才恍然發覺,當年她父親說的話,一語成谶,但也正因為她的遭遇,才寫下了那麼一首詩。
李冶從小就展露了自己的詩詞天賦,年僅六歲,寫下了一首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她的父親聽聞此詩,突然有些憂愁,詩中“架卻”二字諧音“嫁卻”,他覺得她小小年紀,就知曉待嫁女子的心思,日後恐怕并不會是一個恪守當時婦規的女子。
沒人想到,這句話成了真。
不過十一歲,李冶就被送到玉真觀,成了女道士。道觀多的是清規戒律,偏偏李冶天性浪漫,潇灑自在,不喜終日清修,隻喜舞墨作詩,彈琴會友,陸羽、劉長卿、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皆是她的好友。而正是因為陸羽,她認識了她一生的魔障——釋皎然,那位特别的僧人。
釋皎然此人,同他的法号一樣,皎皎如月,超脫物外,他精研佛典,走訪名山,遍尋大德,隻為四處參學。釋皎然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尊崇,就連京師高高在上的王公大臣們,皆對他禮遇有加。
回想多年前李冶父親的思慮,竟然成了真。天性潇灑的李冶遇見更加灑脫的皎然,一個人心中滿是女兒家心事,一個人卻是五蘊皆空,看淡七情六欲,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結果可想而知。
一個道士遇上僧人,真是奇妙又荒唐的相遇相知,都是方外之人,又怎麼會有紅塵俗人一般,歡喜圓滿的結局呢?
李冶因此,寫下了那首詩《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全詩出現了八個“至”,十分别緻,咋一看并不起眼,但細品,會發現充滿了古代的道學思想,又暗含了現代的哲學意味、
從遠近東西,到深淺清溪,從高明日月,到親疏夫妻,暗含着難以言喻的人生真相。這世界有東西之分,至近是東西,至遠亦是東西,東西是微毫之近,東西也是無窮之大。
清溪大概是最迷惑人的地方,水流緩慢處,瞧着很淺,能倒映天穹星月,能倒映花鳥蟲獸,一眼,便能看清水下青苔,溪中遊魚,而水流湍急處,一眼望不到底,旁人靠近,不敢輕易試探,清溪深淺,變幻莫測,恰如人心,時淺時深。
日月更是如此,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可正是因為其高,才能照耀所有,才能讓衆人都觀其明,人更是如此,觸手難及的人,身上像是帶着光,拼盡全力飛蛾撲火,也不過是燃盡自己。詩中前三句,都帶着隐隐約約的哲學寓意,直到最後一句,才真正點出了李冶想表達的想法,“至親至疏夫妻”。
夫妻,大概是這世上最親密的關系,沒有血緣關系,卻親密相伴,朝夕相處,可這世上最疏遠的關系也是夫妻,形同陌路,恨不得此生不再相見,有伉俪情深,舉案齊眉,就有貌合神離,同床異夢,至親至疏,是人和人之間,最逃不開的關系。
參考資料:《中國女性詩歌粹編》、《唐代愛情名詩詞賞讀》、《古代女子愛情詩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