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隻有兩次查重的機會怎麼安排?作者|羅東這是一個“憋”畢業論文的季節多少人為此廢寝忘食、肝腸寸斷即便不是應屆畢業生,也可能在準備課程論文、開題報告,或準備寫論文發表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延期開學,豆瓣上有書友甚至調侃不少學生和老師在家“生産論文”,過不了多久,學術期刊的投稿郵箱将擁擠不堪,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文隻有兩次查重的機會怎麼安排?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者|羅東
這是一個“憋”畢業論文的季節。多少人為此廢寝忘食、肝腸寸斷。即便不是應屆畢業生,也可能在準備課程論文、開題報告,或準備寫論文發表。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延期開學,豆瓣上有書友甚至調侃不少學生和老師在家“生産論文”,過不了多久,學術期刊的投稿郵箱将擁擠不堪。
此前,書評君的視頻欄目《羅東時間》聊了聊畢業論文裡大量出現的“文獻研究法”不是一種研究方法,以及令人抓狂的“改格式”。轉眼到了四月中旬,如果你在寫畢業論文,必然繞不過“查重”。
如果對論文缺乏一些底氣,那麼自然“難”了,不過,原本沒有粘貼複制,為什麼也可能覺得難,還把論文改得“面目全非”呢?
看完視頻,再往下看延伸内容呗~
延伸:“降重”諸方法
降低重複率,最終考驗的大概隻是有無“改”這個動作,因為隻要改,實現的方法總歸是有的。而尴尬也就在這裡。如果你的論文規範,可能也不得不耗費精力調整語句,哪怕讓它“面目全非”。如果你的論文不規範,卻不需要怎麼變内容,使用一些修改策略便可規避問題,使它搖身一變,就“合格了”。
那些“降重”的常見方法參差不齊。有的普普通通,有的比較“高級”。
調整被标紅的段落,最常見的莫過于找個近義詞或同義詞替換上去。一些号稱可以幫忙修改的服務,也多是使用此類辦法。比如,将“地方”改為“地點”。要是“地方”表示的是地方性之“地方”或本土,系統無法識别,往往要鬧出笑話。稍微複雜一些的是修改整個句子,要麼變換詞語順序,要麼在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被動句之間切換。
如果說,這是“改頭換面”,那麼像文字轉圖片便是“暗度陳倉”了。對重複率較高的部分截圖,再插入文中,調整大小尺寸,與上下文看起來大緻相同。即便能通過系統這關,在導師和答辯老師那裡也未必還如此幸運,若是遇上畢業後不幸被抽查,問題就大了。縱觀那些或粗糙或精緻的“降重指南”,多半都會提到此法,不過想必戲劇效果高于實戰效果,真正冒着風險使用的人不見得多。
更狠一些的策略,可能是所謂“翻譯法”。思路有點像“出口轉内銷”。把原文拷貝到翻譯網站或翻譯app,翻譯成英語、日語或法語等任何一種外語,再換個地方,将譯文翻譯回中文,接着隻需順順句子,稍作調整。一路下來,高速且有效。有的翻譯結果甚至有意外之喜,比如句子比此前的還要“學術”。如果與原文相比,變化不大,無法降重,還可能翻譯成多種外語,包括加入小語種。當然,弄不好,往往會留下濃濃的翻譯腔,與上下文的措辭、構詞風格也不怎麼搭。
而還要狠的,是看似毋庸置疑的“用自己的話表達”。不知你是否會有過這樣的見聞,使用上述幾種或更多同類方法的,雖然簡單粗暴,但使用的人一般也不會藏着掖着,被問起,會大方承認,在同學、室友之間也會交流經驗,而且還可能自嘲。“用自己的話表達”則隐蔽了許多。他們有比較好的理論理解能力,先是閱讀過去的研究文獻,吸收作者的意思,轉而再重新表達,似乎并無問題。至于如何使用他人的文獻,按照銀行的說法,既可能是“零存整取”,把多篇文獻的不同句段,按自己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也可能是“整存零取”,把一篇文獻拆開,分散在不同段落,還可能是“零存零取”,總之不會“整存整取”,因為低級、顯眼。無論怎樣使用,對吸收的再修飾一番,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偷梁換柱,好像便是“原創”了。
“降重”是為了識别出那些寫作不規範、存在“抄襲”的部分,而這最重要的是凡參考必有出處,且能一一對應,無論參考對象是具體句段、觀點,還是方法、思路。做到參考必有出處,即便為了通過“查重”而使用一些修改方法,也無可厚非。
何況,即便論文寫作規範,卻也可能被标紅,最終也得改。因為查重系統不夠智能,并不能識别所有的“原創”,比如有網友貼出一張圖,他寫了句“常言道: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卻被系統認為那是他人的原創,不能再用,系統于是建議他改為“俗話說得好:給男人一朵玫瑰,‘它’就會芬芳”。這是個簡單的例子。更别說曆史文獻、小說影視劇文本或學科通用術語、表達句式了。在上一期視頻,我們聊“改格式”,有書友就建議談談“查重”,因為他認為它一不小心就讓“好人作惡”。一篇好好的文章,被迫改得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這是非常無奈的。
作者:羅東
視頻字幕:黃麗欽
編輯:董牧孜,西西 校對:李項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