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菜系小課堂,之前我們初步認識了魯菜這個菜系,這個菜系,竟稱霸了中國2500多年。魯菜都有哪些絕活和大師:魯菜都有哪些絕活傳承至今?
今天第三講:我們來講講魯菜的主要流派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魯菜系逐漸形成包括青島在内,以福山幫為代表的膠東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濟南派兩個流派,有堪稱“陽春白雪”的典雅華貴的孔府菜,别具特色的博山菜,還有星羅棋布的各種地方菜和風味小吃。
「
濟南菜
」
濟南風味是魯菜的主體,在山東境内影響極大。濟南菜以湯菜最為著名,俗話有“ 唱戲
的腔, 廚師的湯”。其清湯、奶湯制法在《齊民要術》中都有記載,濟南菜注重爆、炒、燒、炸、烤、氽等烹調方法。濟南菜講究實惠,風格濃重、渾厚,清香、鮮嫩。自清代以來魯菜分為“ 福山幫” 和“濟南幫”。濟南菜又分為“曆下派” 淄濰派” 和“ 泰素派” 等。
濟南曆下派:湯菜特别講究清鮮爽口,雞鴨菜肴注重用甜面醬調味,并以甜、鹹、醬香濃郁見長,其變化型有醬香、醬汁、蔥醬、糖醬等,代表菜肴較多,如糖醬鴨塊、醬焖鳜魚” 等。爆菜是山東代表菜式,膠東、濟南均長于此法,但又有區别。濟南爆菜曆史悠久。清代文士袁牧曾描述到”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油爆雙脆、爆肚仁、爆雞丁均是著名爆菜。
清末四川總督丁寶桢任山東巡撫時,用濟南名廚周進臣、劉桂祥為家廚,所制 “ 爆炒雞丁” 深合丁巡撫的口味,經常用以飨客,世稱美味,名之為 “ 宮保雞丁” (因丁曾被賜 “ 宮保 ” 。後丁調任四川總督, 将此菜引入巴蜀。)濟南的 “ 糖醋黃河鯉魚” 被譽為齊魯名馔。九轉大腸是濟南的代表菜肴。
相傳,清光緒年間有一杜姓巨商,在濟南開辦 “九華樓”酒店。此人特别喜歡 “ 九” 字, 幹什麼都要取 “ 九” 字, 九轉本是道家術語,表示經過反複煉燒之意。九華樓所制的“ 燒大腸”極為講究,其功夫猶如道家煉丹之術,故取名為 “九轉大腸”。
泰素菜指以泰安為代表的素菜和寺廟菜肴流派。泰山建有許多寺廟,僧道絡繹不絕。泰山以豆腐、白菜、泉水聞名,被譽為三美,加上泰山盛産各種菌類、蔬菜,故泰安地區的素菜制作尤為精巧,其技法多受濟南影響,以燒、炸、煎、熘、炒見長,色調淡雅,口味清鮮滑嫩。泰素菜的代表菜有鍋塌豆腐、軟燒豆腐、炸豆腐丸子、炸薄荷、燒二冬、三美豆腐等。當年愛國将領馮玉祥隐居泰山時,平日以豆腐、大白菜、泉水為食,并為之賦詩作畫,倍加稱贊。
「
膠東菜
」
膠東煙台地區白石村遺址發掘證明,遠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古代先民已在海濱聚居,繁衍生息。捕魚業在膠東由于有優越的條件而由來已久。膠東1300公裡長的海岸線上盛産名貴的海參、扇貝、鮑魚、海螺、大對蝦、加吉魚等,這就決定了膠東烹饪以海味原料為主的特點。
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世界航海業發達,我國沿海商埠開放,如煙台、青島等,這為膠東烹饪廣泛借鑒外來技術創造了條件,是膠東烹饪形成和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膠東風味流派的形成,大約在明清時代,以清末最盛。由于原料獨特,加上技術精湛,因而構成了膠東菜的風味特色它以清鮮,脆嫩、原湯原味見長,烹調技法以炸、熘、爆、炒、蒸、煎、扒為主。
膠東菜講究用料,刀工精細,口味清爽脆嫩,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長于海鮮制作,尤以烹制小海鮮見長。清末以來,膠東菜又形成了以京、津為代表的 “ 京津膠東菜”,以煙台福山為代表的“ 本幫膠東菜 ”,以青島為代表的“改良膠東菜”。
其中本幫膠東菜的主要名菜有:“ 糟熘魚片”、”熘蝦片”、” 炸蛎黃”、清蒸加吉魚” 、“蔥燒海參” 、“浮油雞片” 、”油爆烏魚花”、“ 紅燒大蛤”、”油爆海螺片”、“芙蓉幹貝” 等。相傳,明代兵部尚書郭忠臯回福山探親,并将一名福山名廚帶進京城(南京),名廚名震京城,成為皇帝的禦廚。
禦廚告老還鄉後數年,皇帝思念福山的 “ 糟熘魚片” 派半副銮駕往福山傳召老名廚進宮。後來名廚的家鄉被人稱為 “ 銮駕莊”。青島改良派廣泛吸收西餐技藝,采用果醬、面包等原料制作菜肴。代表菜有:“烤加吉魚”、“ 茄汁菊花魚” 、”炸蝦托”、“ 咖喱雞塊”、“ 氽西施舌”、“油爆雙花”、“龍鳳雙腿 ” 等。
其中“氽西施舌” 淡爽清新、脆嫩。相傳,清末文人王緒曾赴青島聚福樓開業慶典,宴席将結束時,上了一道用大蛤腹足肌烹制而成的湯肴,色澤潔白細膩,鮮嫩脆爽。王緒詢問菜名,店主回答尚無菜名,求王秀才賜名。王緒乘興寫下“ 西施舌” 三個字。從此,此菜得名“西施舌”。
「
孔府菜
」
孔府,是我國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世襲家族。兩千餘年,曆百餘代,常有帝王朝對加封。在孔府日常生活中,孔府曆代主人遵循先祖孔子“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遺訓,對飲食要求精益求精,日常生活極其豪奢,此外還常迎迓聖駕,接待各級祭孔官員,因此孔府飲食酒宴頻繁而講究。再加上曆代掌竈名廚對孔府菜不斷豐富和發展,使其烹饪技藝達到了高超水平,創造力豐富多彩,并具有濃厚鄉土風味的名馔佳肴,使之成為獨樹一幟的“公館菜”,在山東菜系乃至全國内占有精彩的一席之地。
孔府膳食用料廣泛,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瓜果豆菜等,皆可入馔,日常飲食多是就地取材,而以鄉土原料為主。孔府膳食的菜肴品種是不勝枚舉的,是千百年來曆代孔府的烹饪大師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孔府菜對于山東菜的形成和發展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府菜制作講究精美,重于調味,工于火候;口味以鮮鹹為主,火候偏重于軟爛柔滑;烹調技法以蒸、烤、扒、燒、炸、炒見長。著名的菜肴有 “ 當朝一品鍋” 、“禦筆猴頭” 、“禦帶蝦仁 ” 、“帶子上朝”、 “懷抱鯉” 、“神仙鴨子”、“油潑豆莛” 等。傳孔子後裔孔繁坡在清朝任山西同州知州時, 特别喜歡吃鴨子,他的家廚就千方百計變換烹調技法。
有一次這位廚師将鴨子收拾幹淨後,精心調味,入籠蒸制。因當時沒有鐘表,用燃香計時,香燃盡後取出鴨子,味香醇美,軟爛滑腴。孔知州吃後大加贊賞,于是賜名“神仙鴨子”。有一次乾隆來曲阜祭祀孔子,事畢用膳,由于不餓而吃的很少。衍聖公很着急,傳話讓廚師想辦法。廚師正急得團團轉,此時有人送來一筐鮮豆芽,一個廚師順手抓了一把豆芽,放上幾粒花椒爆鍋,做好以後送了上去。乾隆從未吃過這道菜,出于好奇,嘗了一口,由于此菜清、香、脆、嫩、爽,竟大吃了起來。從此,“ 炒豆芽” 就成了孔府的傳統名菜。
「
博山菜
」
淄濰菜與濟南菜風格相近,但由于物産、地理位置不同,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代表即有淄濰菜和博山菜。長于燒、炸、拔絲等技法,原料則多選肉、禽、蛋,口味偏于鮮鹹,略甜,多使用醬油、豆豉。淄濰菜的代表菜肴有懷胎鯉魚、拔絲地瓜、麻花肘子等。博山菜的代表為博山特色菜和博山四四席。
博山特色菜:博山酥鍋、博山豆腐箱、博山香腸、博山燴菜、博山丸子、八寶飯、琉璃地瓜、酸辣肉皮湯、爆炒肉片、炸春卷、等。
博山酥鍋:過去人窮,過年就特别的隆重——早早的就準備年貨,早早的就開始準備年節大菜。在各種各樣的博山年節菜中,有一樣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著名的“博山酥鍋”。博山人對于做酥鍋,有一種近乎神聖的意思——家家都做,好像沒有了酥鍋就不是過年。所謂“窮也酥鍋,富也酥鍋”,那是說做酥鍋的原料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搭配,所以有“家家做酥鍋,一家一個味”之說。
博山豆腐箱:博山豆腐箱曆史悠久,技法獨特,是博山名菜。相傳,清乾隆皇帝南巡時,曾特意到博山瞻仰康熙時大學士孫廷铨的故居,孫家用“博山豆腐箱” 款待。乾隆吃後贊不絕口,從此“博山豆腐箱” 名揚天下。
博山四四席:其産生,究其源淵,很有可能是從“燕翅席”、“全羊席”的上菜程序上演變而來的。它的形成,有資料可查的應首推博山“聚樂村”,《博山區志·人物》和《顔山廣記》中均有相關記載。四四席,即四盤、四碗、四行件、四大件、四花和兩道點心,還有四大“講究”的說法:制湯及應用講究,内容與程序講究,禮節與忌諱講究,菜品盛器講究。
「
魯西南
」
魯南及魯西南包括臨沂、濟甯、棗莊、菏澤等。該地區多為古代魯國之地,居民講究禮儀,也精于飲食膳事。如臨沂八寶豆豉、臨沂羹糁、單縣羊肉湯、濟甯的甏肉、棗莊辣子雞,均為當地名吃。其代表菜有 “清蒸鳜魚”、“紅燒甲魚” ”奶湯鲫魚”、“油淋白鲢” 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