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出現“痘痘”,多數人想到的都是痤瘡。但除了痤瘡,還有細菌性毛囊炎、馬拉色菌毛囊炎以及脂溢性皮炎,這三種也是常見的淺表性皮膚病,也好發于面部、背部、胸部、肩頸等處。
這四種皮膚病臨床病狀極為相似,所以其他三種常常會誤診為痤瘡。但它們引起的病因各不相同,在用藥上也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簡單來區分一下。
一、痤瘡
主要是由痤瘡丙酸杆菌引起的主要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
臨床特征:皮疹形态主要為粉刺、丘疹、 斑丘疹、膿疱、結節甚至囊腫、瘢痕,可以同時存在或其中1、2種皮疹存在,反複發作。
臨床上根據嚴重程度為3度、4級:
輕度(I級):僅有粉刺(黑頭);
中度(II級):有炎性丘疹;
中度(III級):出現膿包;
重度(IV級):有結節、囊腫。
藥物治療:
其中,I級、II級(炎性不嚴重時)可隻使用外用塗抹藥膏,如維A酸乳膏、阿達帕林、過氧化苯甲酰、紅黴素、夫西地酸等。
而中度(II級時炎性嚴重,丘疹較多)以上,一般可選擇外用 口服聯合,如:維A酸類乳膏 口服四環素類(米諾環素、多西環素)。
二、細菌性毛囊炎
主要是由細菌感染所緻的化膿性炎症性皮膚病,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為主。
臨床特征:多為發生在毛囊口的斑丘疹、表淺膿疱,綠豆到黃豆大小,圓頂,黃白色,疱壁較薄,中央有一根毛發穿過,疱周圍繞以紅暈,膿疱幹涸或破潰後形成黃痂。
藥物治療: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早期或症狀較輕時可使用局部抗生素,如夫西地酸、莫匹羅星等;多發或皮損嚴重者則可口服抗生素,如米諾環素等。
三、馬拉色菌毛囊炎
主要是由馬拉色菌感染所緻的炎症性皮膚病。
臨床特征:典型皮損為半球形,炎性毛囊丘疹、斑丘疹或小膿疱,直徑約2-4毫米,周邊有紅暈,可擠出粉脂狀物質,常數十至數百個散在或密集分布,疹間有正常皮膚,丘疹中央可間雜有小膿疱或黑頭粉刺。
多發人群主要為:青壯年男性、多汗者、免疫力低下者、及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濫用者。
藥物治療:常規使用抗真菌口服藥物,如伊曲康唑;外用藥膏,如曲安奈德益康唑。
四、脂溢性皮炎
一種常見的慢性淺表性、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可能與糠秕馬拉色菌、性激素水平、皮脂水平及免疫反應等因素相關。
臨床特征:皮損初起為毛囊性丘疹,漸擴大融合成暗紅或黃紅色斑,被覆油膩鱗 屑或痂,可出現滲出、結痂和糜爛,彌漫性潮紅和顯著脫屑。
即:皮損地方表現為紅斑基礎上出現鱗屑,可伴有瘙癢。
藥物治療:輕中度一般選用外用抗真菌藥物,如舍他康唑,其他外用藥物,如透明質酸鈉、煙酰胺;重度脂溢性皮炎則考慮口服抗真菌藥物(應用需慎重),如伊曲康唑。
在這四種常見皮膚病中,前兩者主要為細菌感染,後兩者則與真菌馬拉色菌相關。由于病症極為相似,常常被誤診。
因此,如果在治療痤瘡過程中,效果不佳或是藥物無效,可考慮其他感染性皮膚病。
參考資料:
[1]梁妮,黎炜,楊豔平,黎世傑,李文,王潔娣,樊翌明. 馬拉色菌毛囊炎154例臨床特點與病理觀察[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9,33(05):534-537.
[2]鞠強. 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9修訂版)[J]. 臨床皮膚科雜志,2019,48(09):583-588.
[3]韋無邊,盧柳伊,莫小春,肖揚. 馬拉色菌毛囊炎誤診誤治63例臨床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2016,29(05):48-50.
[4]蔡宛靈,闫小甯,楊雪圓. 脂溢性皮炎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29):3297-330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