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院友會成立儀式。徐林攝
人民網廈門11月5日電 風雨蒼黃數十載,研精覃思一甲子。11月5日,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暨南洋研究院迎來60周年誕辰。來自世界各地學者、院友、在師校生、離退休教職工共聚鹭園,為母院慶生。
會議由廈大國際關系學院/南洋研究院黨委書記範麗主持。教育部社科司綜合研究學部委員、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中心朱威烈教授,荷蘭著名漢學家、史學家,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系、印尼系教授、華僑華人史研究專家包樂史先生,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南洋研究院院長李一平等各界專家學者出席大會并緻辭。院友代表,學生代表也在大會上做了精彩發言。
據介紹,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南洋研究院的前身是1956年教育部與中僑委合作在廈門大學成立的南洋研究所,從那時開始進行系統的東南亞與華僑華人問題的研究工作。2006年根據發展的需要,廈門大學在南洋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國際關系學院。從此,廈門大學國際問題的教學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南洋研究院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開啟了人才培養的先河。2007年,國際關系學院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08年開始設立國際碩士項目,同年9月開始招收第一批國際碩士生。累計培養畢業生875人,其中本科畢業生232人(含境外本科生11人),已畢業研究生643人(含境外研究生112人)。目前,該院在我國東南亞研究學界已經成為影響最大、學科較為齊全、人數最多的專業學術機構,形成了以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關系、中外關系史、宗教與文化等多學科和綜合性的東南亞區域研究體系,湧現出了以韓振華教授、何啟拔教授和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綜合研究學部召集人莊國土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學科帶頭人。
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教授在緻辭中對該院60年來的發展成就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廈門大學因僑而生,是最早設立的東南亞與華僑華人研究機構,也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朱崇實指出,随着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深入推進,作為一種新型的國際發展合作方式,“一帶一路”開啟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時代,為國際關系的研究與實踐帶來了新思路新概念新理論,而作為“一帶一路”起點的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各國之間的關系研究也一定會為該校東南亞乃至國際關系研究帶來全新的視角全新的方向。
慶祝大會後,将舉行主題為“中國東南亞研究六十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讨會專家主旨演講;當天還将邀請法國漢學家蘇爾夢教授、荷蘭史學家包樂史教授介紹東南亞華人墳山墓地研究工程成果,以及印尼雅加達華人公館《公案簿》檔案等相關情況。(徐林 李靜)
(責編:張湉、吳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