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9:07:54
劉備禮賢下士諸葛亮出山,精誠所至劉表,叔父去世後和弟弟來到南陽卧龍崗。諸葛亮滿腹經綸,精通易經會看風水,南陽是盆地,卧龍崗這個地方卻依山傍水地勢開闊,諸葛亮經過一番考證說就在這裡吧。

古代人蓋房子隻要不是鬧市街衢,不需要政府許可,不需要四鄰八舍簽字,諸葛亮就在卧龍崗上蓋起這間草屋,安頓了下來。他在這裡讀書學習,主修兵法。他在紙上運籌天下排兵布陣,結合動蕩時局,寫出大量讀書筆記。十年過去了,草屋的頂端飽受風雨打擊,室雅何須大,心中有成竹。諸葛亮成長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給他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而茅廬也成了有理想有作為的“夢工廠”。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諸葛亮接待劉備的茅廬有多大)1

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的創始人,被後世譽為“隐逸詩人之宗”,但他天生不是個做官的材料。詩人是赤子情懷,一派天真,為官卻要先做孫子才能當老爺,陶淵明參不透其中三味,更不善于劉禹錫是唐代大詩人,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劉禹錫不太會做官,也看不懂政治風向标。看不慣了,就寫詩“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劉禹錫的詩觸動了當權者的神經,他被一貶再貶到了安徽和州,縣長沒有按規定給他配官邸,而是讓他住在河邊一間四處透風的小屋。遠離紛争,劉禹錫面對着河畔垂柳、河上白帆怡然自樂,在這間蝸居中寫出傳承千古的勵志名篇《陋室銘》。

蒲松齡是明末清初人,一生窮困不第,靠幾畝薄田幾間茅屋,設帳坐館教學勉強糊口。在江蘇給同鄉做幕僚期間,目睹貪官污吏聊齋志異》,蝸居成就中國小說史上文言短篇的巅峰之作。

“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将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态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惟妙惟肖,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茅廬”?學術界各有說法。

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幾句話,信。諸葛亮是位胸有宏圖之士,劉備請他出山,當然正合其意,他豈能大擺架子,而不抓住這個可能失去的機會?當時的諸葛亮隻有27歲,劉備則是個有聲望的政治家,對諸葛亮怎能那樣曹操幾十萬南征大軍正威脅着劉備,《隆中對》不提這個緊迫的現實問題,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時,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不會安排現場記錄。所謂《隆中對》,很有可能是後人附會《出師表》而杜撰的。據此,“三顧茅廬”之說就不可信了。

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劉、諸葛二人第一次相見的情景。《魏略》中說劉備屯兵于樊城時,曹操方已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曹操馬上就要對荊州發動進攻。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諸葛亮于是北行見劉備。劉備因為諸葛亮年紀小,根本不重視他。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今政局的對策,才使劉備逐漸信任他。最後,劉備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有人則調和了這兩種說法之間的沖突,認為“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于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再次相見,才逐漸有了很深的感情。并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見,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

諸葛亮與劉備究竟是“一見”,是“再見”,還是“三見”,這隻有當事人知道了,然而,“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吸引了無數人。

沒有了下一篇

前出師表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諸葛亮接待劉備的茅廬有多大)2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内勤勞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谏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内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咨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将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衆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于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歎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複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隻想在亂世裡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複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舍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漢賊、興複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征詢臣下的意見,考察并采納正确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将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諸葛亮接待劉備的茅廬有多大)3

注釋

(1)先帝:指蜀昭烈帝劉備。先,尊稱死去的人。

(2)創:開創,創立。業:統一天下的大業。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時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現在。

(6)三分:天下分為孫權,曹操,劉備三大勢力。

(7)益州疲弊:弱,處境艱難;益州:漢代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陝西省一帶。這裡指蜀漢。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無,民生凋敝。

(8)此:這;誠:的确,實在;之:的;秋:時,時候。這裡指關鍵時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衛:護衛;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宮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奮不顧身。

(11)蓋:原來;追:追念;殊遇:優待,厚遇。

(12)誠:的确,确實;宜:應該。

(13)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别人的意見。開張,擴大。

(14)光:發揚光大,用作動詞;遺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恢,大。弘,大,寬。這裡是動詞,也做“恢宏”;氣:志氣。

(16)妄自菲薄:過于看輕自己;妄:過分;菲薄:小看,輕視。

(17)引喻失義:講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喻:比如;義:适宜、恰當。

(18)以:以緻(與以傷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緻);塞:阻塞;谏:勸谏。

(19)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獎勵;罰:懲罰;臧否(pǐ):善惡,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條,法令。

(22)及:以及;為:做。

(23)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吏。

(24)刑:罰。

(25)昭:顯示,表明;平:公平;明:嚴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異法:内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宮和外府。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28)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

(29)簡:選擇;一說通“揀”,挑選;拔:選拔;遺(wèi):給予。

(30)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悉,全部;咨:詢問,商議,征求意見。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補阙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bì):補。阙,通“缺”缺點,疏漏..

(32)有所廣益:有所啟發和幫助;廣益:增益。益,好處。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曉暢:精通。

(35)試用:任用。

(36)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禁衛軍統帥)。

(37)營:軍營、軍隊。

(38)行(háng)陣:指部隊。

(39)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9)小人:晚輩,下人,這裡指:宦官。

(40)傾頹:傾覆衰敗。

(41)痛恨:痛惜,遺憾

(42)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43)隆:興盛。

(44)計日:計算着天數,指時日不遠。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親自;耕:耕種。

(47)南陽: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城西一帶。

(48)苟:苟且;全:保全。

(49)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與今義不同。

(51)猥(wěi):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52)顧: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54)許:答應;驅馳:奔走效勞。

(55)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56)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禅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将要,臨近。

(57)夙夜憂歎:早晚憂慮歎息。

(58)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59)不毛:不長草木,這裡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

(60)兵:武器;甲:裝備。

(61)獎率:獎賞率領。

(62)庶:希望;竭:竭盡;驽(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驽: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鈍:刀刃不鋒利。

(63)攘(rǎng)除:排除,鏟除;奸兇: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64)還:回;于: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6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所以:用來...的是

(66)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損:除去。益:興辦,增加。

(67)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把讨伐曹魏複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務。

(68)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9)告:告慰,告祭。

(70)興德之言:發揚陛下恩德的忠言。

(71)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72)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彰:表明,顯揚。咎:過失,罪。

(73)咨诹(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诹(zōu),詢問,咨詢。

(74)察納:識别采納。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75)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遺诏:劉備給後主的遺诏,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诏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遺诏: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诏令。

(76)當:在……時候。

(77)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

(78)不知所言:不知道再該說些什麼。

【作品鑒賞】

《前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裡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複勸勉劉禅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當劉備病卒于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内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經過幾年的努力。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于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铤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并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複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後主劉禅盡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盡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诏,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緻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裡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于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贊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裡。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諸葛亮接待劉備的茅廬有多大)4

《前出師表》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統一的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禅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于諸葛亮要讓劉禅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裡,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诏”,處處為後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複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隐詭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隐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骈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雲(言)”等。

【曆史評論】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評價這篇文章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南宋詩人陸遊評價表文,說道:“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作者介紹

諸葛亮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諸葛亮接待劉備的茅廬有多大)5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内)逝世。

劉禅追谥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顧茅廬的諸葛亮為何答應劉備(諸葛亮接待劉備的茅廬有多大)6

  • 中文名
  • 諸葛亮
  • 别 名
  • 孔明,卧龍
  • 國 籍
  • 蜀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 出生日期
  • 181年(光和四年)
  • 逝世日期
  • 234年10月8日(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
  • 主要成就
  • 提出《隆中對》,作出戰略規劃
  • 主要成就
  • 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
  • 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 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
  • 代表作品
  • 《隆中對》《出師表》 《誡子書》等
  • 官 職
  • 軍師中郎将、軍師将軍、丞相
  • 封 爵
  • 武鄉侯
  • 谥 号
  • 忠武侯
  • 祠 廟
  • 武侯祠
  • 墓 葬
  • 勉縣定軍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