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
漫長的曆史歲月斑駁了那個輝煌的時代——唐朝,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主導東北亞的政治格局,但其背後的不僅有着曆代雄主的堅持,更是無數中華兒女用身軀堆砌出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不能忘記那個文治武功空前強大的歲月,今天帶領大家看清中華征服高句麗的背後原因,不僅僅是太宗李世民為的自身功績,更是不同國家之間在東北亞政治格局之間的博弈。
▲唐建立後東北亞局勢
李淵建立唐朝之後,高句麗不僅對強大的唐朝稱臣納貢,也向其對手一直執臣子之禮,并希望以其對手的力量牽制唐朝軍隊主力,為自己的發展和進一步壯大創造好的條件。在此就不難看出,高句麗對于中原王朝的臣服隻是表面的,也隻能是暫時的,高句麗擔心強大的唐朝有朝一日興兵滅掉自己,而唐朝業也肯定容不下高句麗,卧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唐朝滅亡各個割據勢力後成為大一統的王朝,北方民族臣服,雙方的矛盾開始顯現。
▲唐大一統之戰
唐朝前期對高句麗采取安撫的政策,高句麗王沒能領會唐皇帝的良苦用心,他一方面接受中央王朝的冊封,稱臣納貢,享受種種政治的和物質的待遇,一方面又伺機進犯遼西,炫耀軍事實力,企圖稱霸東北亞。這樣首鼠兩端的舉動,最後導緻太宗即位後對其政策的改變,由安撫、冊封,而轉向了連續不斷的征讨。
▲李世民畫像
為什麼太宗皇帝李世民會對高句麗連續不斷的征讨?我認為是為了救助新羅,維持朝鮮半島的實力均衡,從而維持自身在東北亞的統治局面。貞觀十六年,高句麗權臣蓋蘇文發動宮廷政變,殺死高句麗國王,令唐朝君臣心生警惕,但太宗仍維持唐朝與高句麗的表面關系,由此看出太宗并非好大喜功、貪圖名氣之人。
後來東北亞形勢急轉直下,高句麗和百濟處于共同的目的,秘密結成聯盟,想要占領新羅。他們知道自己的力量無法與唐王朝抗衡,四處活動,拉動日本與唐王朝對抗,這一系列的舉措表明高句麗已經不安心做唐朝的屬地之國,而是想趁機崛起挑戰唐朝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這當然觸碰到了唐朝的底線。
▲唐太宗劇照
唐太宗派人毀掉高句麗所造的京觀(隋遠征軍陣亡将士屍骨所築),安葬隋軍士兵屍體,為的就是警告高句麗,不要逼我出手。但高句麗不顧唐朝的勸阻,一面對于唐朝虛與委蛇,理會那一面加緊進攻新羅,一意孤行,最終促使唐太宗李世民下定決心永久地解決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安定問題,率軍親征高句麗。
▲京觀遺址
貞觀十九年,太宗率軍從洛陽出發,令太子留守定州,在幽州城南誓師後進軍,一場遠征國外的戰争就這樣開始了。名将李世勣率軍出其不意渡過遼河,先後攻下遼東城、白岩城及蓋牟城,進逼高句麗的軍事重鎮安市城,攻下此城,高句麗的首都平壤便門戶大開,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為了不失去安市城,高句麗大将率軍15萬援助安市,以傾國之兵擺出與唐軍決戰的姿态。雖然最後唐軍消滅了高句麗軍隊的主力,但導緻安市城久攻而不下,“六旬不能克”,最後不得不撤回中原。
▲名将李世勣
第一次征伐高句麗,取得了初步勝利,攻克城池十餘座,極大地削弱了高句麗的有生力量。後來在第二次、第三次征讨中,太宗改變策略,不斷侵襲高句麗,讓他們疲于奔命,消耗國力,取得了很大的戰果。高句麗國力衰弱後,太宗曾說,明年以三十萬衆,公為大總管,一舉可滅也,但歲月催人老,太宗後來因病去世,其子李治延續李世民的政策,最終拿下了高句麗,确定了唐在朝鮮半島的宗主國地位。
▲唐征伐高句麗示意圖
唐太宗李世民三次征伐高句麗,有其一代雄主的長遠考慮、政治考量在裡面,如果不把高句麗打壓下去,就會有其他臣服的部落起來,挑戰唐王朝的權威,後果是難以預料的。唐朝平定高句麗,不僅給朝鮮半島帶來了200多年的和平,更是給朝鮮搬到帶去了先進的生産力以及生産技術,促進了朝鮮半島的均衡,粉碎了日本妄圖擴張的心思。
▲強大的唐朝
小國也有崛起的夢想,但定不為強大的中央王朝所能容納,正如日本在對朱元璋的回信中所說:唯中華而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做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故中華有中華之雄心,夷狄雖小,也有夷狄之意氣。
▲唐朝全盛時期
戎狄有戎狄之意氣,但不可以引火燒身,做跳梁小醜,正如明史中所言:“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中華民族的強大是因為有着與自身地位相匹配的實力,不是别人給予的,而是自己靠着刀槍掙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