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鄉老大回,
鄉音難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來到内蒙古以後,我才切實體會到這首七言絕句的真正含義,才知道什麼叫鄉音難改。
1987年,我在蓿亥中學剛上完第一節課後,就問學生:“同學們,我講的課,你們能聽懂嗎?”
“你說漢語和說英語一樣,我都聽不懂。”一個叫郝建國的學生笑嘻嘻地對我直言不諱。
說漢語和說英語一樣都聽不懂,這還了得?
當時學校領導的确也擔心學生聽不懂我講的課,多次組織老師聽課,課後又調查學生。後來校領導認為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學生基本上能聽懂我說的話,但是還極少數學生有點聽不懂。
“要讓學生完全聽懂你的話,除了要學會普通話之外,你還要學說此地話。”我的表姐給我說,“你學會了此地話,學生就能聽懂你的講課了。”
“鄉音難改啊。”
“難改也得改。現在你先學會說巴盟話,至少能聽懂。現在人家用此地話罵你,你都不知道。”表姐說。
表姐接着開始給我教巴盟話和老家話的區别:“比如說,咱們老家人說一個人‘彪’,此地人說是‘半腦腦’;老家人說‘拉拉呱’,此地人說‘叨拉叨拉’;老家人說‘牆旮旯’,此地人說“圪撈撈”;老家人說‘蹲下’,此地人說‘圪蹴’;老家人說‘被子’,此地人說‘蓋體’.....巴盟土話可多了,以後時間長了,你就慢慢地聽懂了。”
不會就學,不懂就問。我在學習普通話、巴盟話上,還真的非常用心去學。後來,我慢慢地知道了什麼是“圪轉”,什麼是“圪抿”,什麼是“圪抽”,更知道什麼是“圪泡”。這是當地罵人的一句土話,這個要是聽不懂,讓人罵死也不知道。
其實,剛來内蒙時,不要說當地人用土話罵我,我也聽不懂,就是“山東侉子”這個詞,我也是在蓿亥中學當老師時才聽到的。
一天,初二年級的一位物理老師特意來到我的辦公室,站在門口先笑眯眯地看了我一會兒,然後問我:“我們這裡的人都說‘山東侉侉,洗臉不洗爪爪’,我問你,是不是真的,你們平時洗臉不洗手?”
我雖是山東人,但還真的從來沒聽說過“侉侉”這個詞。不過,就是沒聽說過這個詞,我也感覺到這不是個好詞,特别是那句“洗臉不洗爪爪”,那不是在罵人嗎?
于是,我也笑着反問他:“你們這裡的人叫手都叫爪爪嗎?來,我看看你的爪爪長得怎麼樣。”
我真的走過去想看看他的爪爪。
這位物理老師本來想取笑我,見我真的走過去,說了一句“這個小侉子”,就笑着走開了。
“孫老師,我們這裡人稱呼外地人都叫‘侉子’,其實也不是罵人。”和我一個辦公室的一位女同事跟我解釋道。
是不是罵人,我得查查詞典再說。
當時我立馬去一位語文老師那裡查詞典,看看“侉子”到底是什麼意思。記得當時《漢語詞典》的解釋好像也不是一個專門罵人的詞彙,但這個詞含有一定輕蔑的意味。所以,就是直到現在,我也不喜歡有人稱呼我為“山東侉子”。
單位的同事對我都很熱情,一有時間就教我說巴盟方言。
“你要記住,這裡人把‘什麼’說成‘甚’,把‘看’說成‘眊’,把‘吹牛’說成‘呵砣’。以後不懂的,你就問我。”
張喜旺老師見我聽不懂巴盟方言,就很耐心地教我。
聽不懂巴盟方言并不可怕,因為時間長了我就會慢慢聽懂,慢慢學會。最令我頭痛的是,我一說話就不知不覺地帶點老家的方言,盡管我盡量地學說普通話,但鄉音難改,我的普通話水平實在是不高。
但是,經過長時間細心地揣摩學習,我後來不但能聽懂巴盟土話,而且也能脫口而出了,但也鬧過一次笑話。
這是1988年我在大佘太中學教書時鬧出的笑話。
一天中午,我在大佘太鎮腦應雙村參加一位同事的婚宴。當時酒桌上坐着三四個我不認識的人,但聽他們說話,我知道他們都是村裡的村民。
我見他們勸酒時都說“趕緊往進‘擡’”,也學着用這句話勸我身邊的一個人喝酒。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他竟笑着給我來了一句:“我們這裡人喝酒不用‘擡’,你看這小酒盅盅,也不重重,用一隻手端起來喝就行了。”
我真是哭笑不得,特别尴尬。
我這個人比較笨,往往是學會了新的,忘了舊的,就像黑瞎子掰苞米。如果現在讓我說我們平度老家的方言,就是說出來,也變味道了。
2009年,我回老家和高中同學聚會時,一位同學在酒桌上就說我:“老同學,回來老家了,你就說平度話吧。”
2009年暑假期間,回山東老家與部分高中同學聚會時合影留念(前排右二為作者)
其實我說話,不光是同學們有點聽不慣,就是我的哥哥們聽上去也感覺有點别扭,特别是當我一不小心随口說出幾句巴盟方言時,他們幹脆就聽不懂。
有一次,我給三哥打電話,我在電話裡說了很長時間也沒聽到三哥說一句話。等我說完以後,三哥來了一句:“老五,你怎麼是打架忘了拳,出門三天就忘了本?你能不能說老家話?你的話我有的聽不懂,不知道你亂七八糟說的是什麼!”
三哥沒等我說話,就把電話挂了。
說鄉音難改吧,還改了;說改了吧,還不徹底。普通話不準備,老家話變了味。
後來,我終于發現了,自己的确是個缺乏語言天賦的“山東侉子”!
唉,人笨,實在沒辦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