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冰城 】
滿山遍植“綠色銀行”,農戶喜獲“金疙瘩”。金秋時節,通河縣大榛子迎來豐收季節,鄉親們忙着采摘榛果,大榛子出山林就進加工廠,加工成統一包裝的炒貨銷往全國。随着産業的升級,農戶的生産熱情和種植收益日益攀高。
生态産業化,開啟綠色富民路
指着身旁一棵榛子樹,康源大果榛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鄭民說:“這片林子有13年樹齡了,進入豐果期後,每棵樹至少年挂果七八斤,收益150元不成問題。按每畝83棵樹算,畝收益輕松過萬元。”
通河縣地處北緯45°優質農産品黃金帶,森林覆蓋率74.6%,“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濕地和草原”的特有資源禀賦,為發展大榛子種植,形成綠色産業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态環境。通河縣借力乘勢,推進生态産業化,大榛子産業得以迅速發展。
自從2009年通河康源大果榛子專業合作社栽下全縣第一片榛樹林,鄉親們就走在了緻富路上。如今,通河縣已成為“全國大榛子第一縣”。據有關部門統計,通河全境森林面積42.2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4.1%。
除了榛果收益,榛子樹下養殖溜達雞、林下豬,林間套種藥材也受到農戶青睐。通過标準化生産、信息化管理、品牌化運營、産業化發展,通河縣特色農、林、牧産業借助大榛子相關産業進一步“盤活”,形成了縣域經濟支柱産業。
産業生态化,多重收益鼓腰包
鄭民告訴記者,種植大榛子從每年3月冰雪還沒化盡就開始忙碌,育苗、剪枝、管理、加工……每一個環節都已經形成了專業人才隊伍,合作社的社員們都是“行家”。随着大榛子種植面積在全縣及周邊縣(市)鋪開,木蘭、依蘭、尚志等地,最遠到大慶,每年都需要行家指導,越來越多的鄉親們被請去當技術顧問,賺到了“技術錢”。
随着通河大榛子産業的蓬勃發展,賣樹苗成了鄉親們一條新的增收渠道。通河培育的本地苗抗寒、抗病能力強,優良品質愈發凸顯。“5元錢一棵苗,一棵成樹下每年能薅出十幾棵苗,這收益比賣果不低多少。”鄭民說,産業興旺帶動了多重收益,激發了鄉親們的熱情。
除了經濟效益,大榛子産業還帶來可觀的生态效益。大榛子的推廣種植,增加了荒山的造林綠化面積,在通河凡是種了榛林的山坡,小雨不見水、大雨清水流。“治理有效”造就了生态宜居的環境,“綠水青山”成就了“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又進一步推動了保護“綠水青山”。
康源大果榛子專業合作社山坡上,榛樹已經長高到翹起腳才能采果。當年,鄭民帶着鄉親們種樹,每刨一個樹坑,都會飛揚起一陣塵土;如今,這裡形成了一片密林,植被恢複,走在林間剪枝,空氣格外清新。
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拓寬産業路
每年到了榛子成熟的季節,鄭民都會第一個支起炒爐,親自掌勺炒貨,并在山上直播賣貨。今年,他卻開着四輪車把榛果都運到了山下。
在富林鎮三寶村村委會旁邊,一座大榛子加工廠剛剛建成即将投用。“通河大榛子品質好,加工好才能賣得更好。手工炒爐産能跟不上了,還得上現代化生産線。”鄭民說,這個加工廠投資200多萬元,上了一條先進的大榛子加工生産線,這邊進去帶殼的榛果,那邊出來就是真空包裝的休閑食品,開袋即食,直供全國客戶。
産業升級促進通河大榛子高品質、高标準發展,帶給農戶更多附加值。望着廣場上晾曬着滿地黃澄澄的大榛子,鄭民說:“通河大榛子是一張閃亮的‘金名片’,是鄉親們緻富的‘綠色銀行’,今後随着産業興旺,會闖出更大的名氣,帶動更多的鄉親踏上這條大榛子緻富路。”
近年來,随着産業發展壯大,國家地标志農産品“通河大榛子”的生态農産品區域公共品牌之路越走越寬,大榛子已經與綠色生态稻齊名,成為通河縣的縣域經濟支柱産業,縣内已形成大榛子種植基地20個,專業種植合作社28家,種植戶多達6800戶,“稻香榛國”通河正朝着“現代農業之都”紮實邁進。
王洪軍 楊依明 哈爾濱日報記者 羅彥坤 文/視頻制作
編輯: 牛顯達
本文來自【冰城 】,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