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般以為甯波簡稱“甬”得名于甬江,而甬江之名則源出甬山。甬山位于奉化江口街道,因峰巒似覆置大鐘,像古甬字,所以得名。
這種說法的證據是不充分的。首先從實證看,甬山沒有鐘之形。大凡到過江口甬山的人都看不出這座山是個什麼形狀,如果從蕭王廟同山頂上望過去,甬山形似蛹,它的長度應該從江口柱石村後到江口一段大約2000多米距離,多麼像一條似動非動的昆蟲的蛹啊。因此這座山如以形得名,與其叫甬山,不如叫蛹山更合适。再說形似大鐘而稱甬山也有點不确切,幹脆叫鐘山就行了,如南京的鐘山。
其次持“甬”之名源出甬山之說憑借的依據是:舊方志稱“甬江之稱,殆因其源出于此,而名之也。”查甯波地方志書,最古不過宋元四明六志,所以此說形成最早在南宋。甬山之名來源另一種說法形成時間最早不會超過晉朝,這種說法是:晉代玄學家郭璞曾雲遊至甬山,俯瞰剡江九,東望平原如錦,遠山連綿,歎曰:“明山剡水,氣勢甬甬,五百年後必成一大都郡。”後人借郭璞之意,取名甬山。可見甬山之名在晉之後,而甬江之名遲至三國就有了,三國時期的韋昭在《國語·吳語注》:“甬,甬江。”甬之名的出現則更早了,春秋後期成書的《國語·越語》載:“勾踐之地,東至于鄞。”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後一舉攻破吳國,生擒吳王夫差于姑蘇山上,然後将其流放到荒涼的舟山島。對這段曆史,《國語·越語》記載道:“請達王甬句東。”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也寫道:“請使吳王居甬東。”300多年後,司馬遷在《史記·吳世家》中再一次提到“甬”這個地方“越滅吳。勾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予百家居之,後夫差自盡。”史料中講的“甬”和“句”,就是指今甯波,而“甬東”、“甬句東”則是指現在的舟山島。
從史料記載分析:是甬山得名于甬江,甬江得名于甬(東)。因此以甬山為甯波的母親怕是倒置了,“甬”應是甯波最古老的用名,所以為甯波簡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