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鐵律?【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②】,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飯圈鐵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②】
作者:楊洪濤(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近期,一些走紅“飯圈”的人氣偶像跌落“神壇”、人設崩塌,高燒不止的“飯圈”文化終于被潑了一盆冷水。
“飯圈文化”是依托偶像藝人和粉絲經濟形成的青年亞文化。通常來說,“飯圈”會圍繞某位明星或偶像組合形成虛拟社群,建立常态化聯系,為“愛豆”打榜、購買産品、制造話題、線下衆籌以及組織見面會等活動。“飯圈文化”也曾有積極一面。然而,從現實來看,“飯圈”更多是在輸出負面效應。在娛樂工業和偶像經濟尚未成熟的傳媒生态中,“飯圈”已陷入難以自拔的五大怪圈。
一是資本怪圈。偶像經濟最直接的推手是資本力量。與實體經濟相比,偶像經濟的泡沫又大又易破。因為偶像的商業價值會随着人氣、風評和熱度的波動而忽高忽低,可以一路飄紅,亦可瞬間崩盤。而娛樂資本的掌控者清楚知道,缺乏紮實的藝術功力和優秀的代表作品,僅靠華麗包裝制造出來的偶像根本經不起市場的持久檢驗。因此,根據資本逐利的市場法則,在完成造星之後,娛樂資本會不遺餘力地為偶像藝人争取各種商業資源,加速商業變現、快速回收成本。而鎖定“飯圈”、套牢藝人、綁架輿論、吃定粉絲就成為許多娛樂資本的不二法門。然而,過度消費“飯圈”很容易被反噬。一旦偶像人設崩塌,粉絲幻象破滅,娛樂資本的前期投入将血本無歸。
二是演藝怪圈。在“飯圈”,有沒有作品不重要,甚至有沒有才藝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流量、熱度、話題和人氣。在“飯圈”,偶像的誕生除去強大的資本運作之外,主要依靠粉絲的物質和精神支持。一個偶像藝人隻要有瘋狂粉絲、充足流量、爆款話題和網絡熱度,就有可能“C位”出道。因此,很多偶像藝人,心思根本不在藝術修為和作品打磨上。某些“頂流”藝人出道多年卻隻見名氣不見作品,或者說他們原本就水平有限,壓根沒有能力用作品征服粉絲。他們隻能以矯揉造作的表演、虛張聲勢的造型和自我陶醉的心态,沉迷于“飯圈”之中尋找存在感且日漸上瘾。而這種缺失藝術才華和優秀作品的虛假成功,讓博出位、争番位成為偶像藝人的終極目标,從而迷失自我。
三是傳播怪圈。為資本背書、為利益開路、為流量混淆視聽、為熱搜搬弄是非,似乎成為“飯圈文化”的傳播定律。從偶像效應到情感認同到精神控制再到經濟控制,似乎是“飯圈文化”最想達成的傳播效果。偶像、站姐、粉頭與普通粉絲之間形成虛拟社群,制造話題、炒作熱度、應援集資、刷單打榜。圍繞偶像團體制造“飯圈”内部的群體事件,成為“飯圈”的媒介儀式或行為準則。“飯圈”内部的密語暗号和行動代碼是确定粉絲層級、忠誠度和“氪金”量的重要标識。刷分、打榜、熱搜、鎖場、控評、反黑、洗白、滅火一條龍服務,成為“飯圈”鞏固圈層地盤、實現垂直營銷的“神操作”。于是,“飯圈文化”就在内卷化的傳播生态中自我狂歡。
四是價值觀怪圈。在“飯圈”,顔值即正義,流量即王道,熱搜即真理,粉絲力量超越公序良俗現象層出不窮。有的“頂流”藝人,水平不高、排場不小,本事不大、脾氣不小,作品不多、绯聞不少。許多偶像藝人都是一群擁有相似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粉絲真金白銀花錢打榜、群體衆籌捧紅出道的。偶像是粉絲的精神寄托,是粉絲情感投射、身份歸附或欲望想象的載體。有的粉絲入戲太深,他們甯願相信偶像的負面信息都是“不實言論”,都是别人對“我家哥哥”的無端指責和故意陷害。于是,不同偶像的粉絲之間形成敵對陣營,相互謾罵、黨同伐異。還有一些娛樂圈的公衆人物為虎作伥,居然站出來力挺劣迹偶像,颠覆了正向價值觀。這種對偶像的過度癡迷是病态的社會現象,是文化失格、精神失序、心理失衡、行為失态的表現。對“飯圈”的主力軍青少年來說,将造成嚴重的文化誤導和精神傷害。
五是審美怪圈。在“飯圈”,粉絲是偶像的“金主”,似乎捧紅誰、封殺誰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我捧你上位,你就要符合我的審美标準。而受到某些異域文化、二次元文化的影響,畸形審美在“飯圈”已經見怪不怪。畸形審美把一些空有其表實則缺乏藝術天賦的選手推到前台,然後粉絲會在娛樂資本的鼓動下,根據自己的假想給偶像設計台本、鋪排橋段、虛構人設,打造一個粉絲心中的完美偶像。偶像也會根據粉絲“金主”的需要,全情投入、奮力表演。于是我們看到,煙熏妝、陰柔風成為部分男藝人的标配。風格怪誕、音調怪異、吐字不清、似唱非唱成為某些偶像歌手的看家本領。而一旦偶像的人設、裝扮、行為不符合粉絲的審美預期,就會被“棄粉”甚至反攻倒算。應該說,審美向資本屈服,偶像向粉絲獻媚,就是“飯圈”審美的真相。
總之,五大怪圈環環相扣形成了今天的亂象。如何讓“飯圈”走出怪圈,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态圈,這不僅屬于文化學的範疇,還是經濟學和社會學應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一是要規範資本市場,遏制娛樂經濟在失序中野蠻生長。在娛樂業日漸工業化的時代,偶像的産出應該有一套符合中國國情、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取向的成熟完整的偶像生産機制。二是要敦促演藝人士樹立正确的職業觀。用藝術造詣做骨骼,用人格修養做經脈,用優秀作品做肌體,才能成為真正的優質偶像。三是要呼籲青年人理性追星。針對粉絲的一些情緒化和不理智行為,要呼籲社會、家庭、學校和演藝行業共同努力,規避“飯圈”消極影響,淨化娛樂生态。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03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