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出自《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意思是,自古得到“一”(道)的有: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甯靜;神得一而英靈;河谷得一而充盈;萬物得一而生長;君王得一而為天下之首領。
曾仕強先生解讀老子的思想,天地萬物是道所生,道所生出來的萬物,都隻得到道的一部分。可以說,一代表道,但是不能說一就是道。
昔之得一者。“昔”是自古以來,從往昔到現在,“得一”就是得道。沒有辦法得到全部的道,因為道太大了。你怎麼得的完呢?但是,你最起碼得到道的一部分,那還是道,因為道是不可分割的。
一是一個數,所有的數都是從一開始。道是萬物的祖宗,萬物的本源,所以用一來比喻道,是非常合适的。自古以來,凡是得到道的,有它不同的表現,用六個例子來驗證。
天得一以清,天,高高在上,整體一片,沒有分的。天是無所不覆的,它是一個整體,它很清明,就是因為它得道。萬一哪一天它不清明了,很污濁了,空氣品質不好了,那就有點兒失道。我們就應該反省,為什麼天失道,因為這是人的責任。
地得一以甯,地,所需要的是安甯,地不能一天到晚動,一動我們晚上睡覺就不安穩。甯就是安甯,地給我們一個很安甯的環境,也是因為它得道。如果哪一天地失了道,天搖地動,我們就真的倒黴了。
神得一以靈,老子講的這個神,跟西方人所講的神,是不一樣的。西方的神是有主宰性的,老子的神沒有。他隻是告訴你很神奇,讓你有一種摸不着頭腦的,但是很了不起的感覺。
所以我們說神要靈,靈就是靈通的意思,你問它任何事情它都知道,它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老子的神就有這麼一個特性,而不是一尊神來主宰我們。“神靈”通的原因就是它得道了,神有的時候也不靈通,是因為它失掉道了。
“谷得一以盈”,“盈”從字面上看是盈滿、充滿、充滿生機,可以長萬物。“谷”是河川、平地、深谷,裡面可以長很多東西,充滿了無限的生機。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所需要的是生存發展,它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的原因是得道,哪一天它失了道以後,就會死亡,就會停止發展。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侯王是指各種組織的領導。如果他們得道的話,就可以做萬民的楷模。
從無到有的過渡,就叫一。因為萬物都是從“無”來,“無”要變“有”,第一步就是要出現一個“一”,從一開始,然後才二三四五六 ,一直到無限。所以我們可以講大一 ,也可以講小一。大一是外面所顯現出來的形體,小一是内部所蘊含的精神。
老子很喜歡講守一、抱一、得一。這些都告訴我們,人不應該離開根本,而根本就是一。我們現在很喜歡講零,但是不管你有多少個零,都是零;如果出現了一個“一”,就開始“有”了。
老子喜歡講無跟有,他用一來代表從無到有之間的媒介,也就是“有”的開始。有的開始就是天道,所以一代表天道,是天生的。一切對照來講,都是相對的,都是以一為根本的。
傅佩榮先生解讀
昔之得一者,從前取得整合的,如下所述。老子書中的“一”是指整合,通常與“道”不能脫離關系,真正的整合是指整合在根源上。
天得一以清,天取德整合的,才會清明。如果天沒有整合,雷雨交加,東邊太陽西邊雨,那怎麼可能清明呢?
地得一以甯,地取得整合,才會安甯。如果有地震、山崩、海嘯,怎麼可能安甯呢?
神得一以靈,神取得整合,才會靈驗。古代神是多數的,神與神之間如果沒有整合,那不是互相矛盾嗎?怎麼會靈驗呢?
谷得一以盈,河谷取得整合,才會滿盈。河谷沒有整合,中間有斷裂的地方,永遠不可能裝滿水。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取得整合,才能生長,按照四季的運行,可以生生不息,不斷地發展下去。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侯王取得整合,才會成為天下的首領,就不再征戰不休了。天下沒有統一,怎麼可能和平呢?
得一就是找到一個統合,找到根源,道就是根源。
南懷瑾先生解讀
得一。“一”也是個代名詞,專一是無處所的。所以,佛家講修定,定在哪裡?定在專一;道家講的是靜,靜在哪裡?靜在專一。“一”在哪裡?一在零那裡,那個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淨無為,那才是“一”,你有個“一”可守的話,那就是“二”。你想想看,打起坐來還去守一個“一”,那不是成了“二”嗎?
佛學說學“空”,你盤起腿來找“空”,那早就是“有”了。“空”不一定要盤腿,所以,有一個地方可以守,那早就是“二”了。
“天得一以清”,天氣不一當然不清,天氣往往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就叫做陰陽怪氣的天氣。人生一輩子難得看到幾次天清氣爽,萬裡無雲,那才舒服。
“地得一以甯”,像我們新時代的建築,馬路一天都不甯靜,這裡挖一個坑,那裡掘一個洞,所以,都不甯靜。
“神得一以靈”,一般人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煉神,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神是什麼?就是人天生本來的,人隻要能專一,就神靈了,靈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有人問學神通有什麼方法?假如學神通還有一個方法,那就不叫神通而叫鬼通,叫亂通。
神真得一,一定就甯靜。孔孟之教,《大學》之道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走這個路線。
“谷得一以盈”,山谷裡頭得什麼“一”?山谷中一樣東西都沒有,空空洞洞。不過,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滿了一切的功能,有無比的價值。你懂了老子的道理就懂了道,真正空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充滿。
“萬物得一以生”,天地萬物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業的帝王們,“得一”就統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緻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達到了這個程度,“其緻”,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緻之。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廢;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侯王無以正,将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