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傳統建築是安徽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安徽的建築不僅美學價值極高,還有濃厚的安徽氣息以及安徽文化的厚重之感。安徽的建築因其地理位置和氣候表現出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安徽建築給人最初的印象大多是精緻,美觀的感受。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安徽民居是安徽省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征。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卧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枧流入陰溝。
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财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系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濕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處,保留土着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卧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房外牆,除入口外,隻開少數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磚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種形式漏窗,點綴于白牆上,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民居正立面,牆上有卷草、如意一類的磚雕圖案。入口門框多用青石磚砌成,給人以幽靜安閑之感。
明清時代徽州一般的民居均為大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最為普遍。院内再用高牆分隔,形成小天井。前庭兩旁為廂房,樓下明間為堂屋,左右間為卧室。堂屋一般不用隔扇,為開敞式。廂房開間窄小,進深很淺,故采光性能較好。上層多為“跑馬樓”形式,通廊環繞,均用镂雕精細的木欄杆隔扇加以裝飾。
書房和閨房都在樓上。這樣,一方面不受來往客人的幹擾,另一方面,讀者疲倦或孤獨苦悶時可憑窗遠眺,得到一種心靈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有的二樓還沒有隐藏在欄杆雕花之中的小窗,以供閨房之中的小姐偷看樓下廳堂裡有青年客人,便于選擇稱心如意的郎君。
除外牆防盜外,富有人家室内還有暗室,由于平面複雜,暗室入口常用磚牆面、木雕裝飾等掩蓋,所以難以發現。除暗室外,還有夾層設計,從樓下看,以為是樓上的樓闆,而上樓後,腳下就是地闆,這種夾層設計,有時一家人中,也隻有一兩個人知道。裡面放有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
朝北居
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着“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财,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
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卧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
重檐
徽派民居皆建成雙層屋檐。這重檐習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五代十國時,歙州是南唐後主李煜所管轄的地方。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親征到了歙州,正當宋太祖抵達今休甯縣海陽城外的時候,天色突變,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間瓦房處避雨,為免擾民,太祖下令不得進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檐那麼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衆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
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檐為什麼造的這麼窄呢?村民答曰“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雖說祖上的舊制不能改,但你們可以在下面再修一個屋檐,以利過往行人避雨。”村民一聽,連稱有理,于是立即照辦,自此以後,徽州漸漸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檐。
滿頂床
徽州傳統床具。因為床頂、床後和床頭均用木闆圍成,故稱“滿頂床”。床前挂帳幔,猶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為榧數年花果同樹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頭。床闆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飾較為講究,左右兩側一般雕飾為“丹鳳朝陽”,上牙闆雕為“雙龍戲珠”。床周欄闆一般均雕有“鳳凰戲牡丹”、“松鼠與葡萄”、“鴛鴦戲水”等精美圖案。
壓畫桌
徽州宅居的傳統陳設。徽州民居廳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畫、對聯,或用大幅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字,均裝裱成卷軸懸挂。在卷軸之下設長條桌,桌面上放置兩個馬鞍形的畫腳,卷軸向下展開至長條桌,擱入畫腳的“馬鞍”内,畫幅即平整穩固,此長條桌則稱“壓畫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