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兒子網購了一個“暖手寶”,小巧玲珑,插電5分鐘,即熱,捧在手心裡暖暖的。這可愛的小東西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生活……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尤其在農村,還處在解決溫飽問題階段,很多生活用品比較匮乏,比如煤炭、電、棉花、布料等,而這些恰恰是冬季裡的必需品。我愛雪花,但我更怕那幾近凍死人的寒冷。
記憶中,每年冬天我的手和耳朵都是被凍腫的,手背像個小饅頭,手指也比平時粗兩圈,耳朵更是可憐,總是凍得結痂,這些可憐的凍傷,到了春天會奇癢無比。别怪母親沒照顧好我,棉衣棉褲都是哥哥姐姐們穿過的,太舊的原因根本不能抵擋刺骨的冷。記得上小學時,一到冬天,每間教室裡就會分配一個小火爐,幾袋碳,放在教室中間,為了公平起見,老師會讓學生輪流坐靠火爐的位子。一到下課,火爐邊圍滿了人,一雙雙通紅的小手伸得長長的,渴望溫暖。課間休息的時間太短,手還沒感覺到溫度,上課鈴聲已經響起,久久不願離開溫暖的火爐,直到老師走進教室,大家才手忙腳亂的回到座位。
為了能帶走爐火的溫暖,我想了一個辦法,下課時,将撿來的鵝卵石放在火爐上烤熱,上課捂在手心裡,也能暖和一陣,我自制的“暖手寶”,雖不比兒子買的漂亮,但确有幾分取暖功效。本以為此方法屢試不爽,沒想到還是翻車了。有一次,照例将石頭放在爐子上烤,上課鈴響,慌忙将石頭撥到手裡,誰知石頭烤得太燙,瞬間手套被燙了一個大洞,那雙手套是母親剛給我買的,當時隻顧心疼手套,現在回想起來假如沒有手套的遮擋,難想手的慘狀。打那以後我就再沒有用過“暖手寶”……
如此寒冷的日子直到上高中才結束,那時已翻開新世紀的篇章,很多學校都有了暖氣,孩子們冬天穿的衣服也厚了很多,家裡姊妹多的也不用穿哥哥姐姐們穿過的沒有“火氣”(方言,意為舊衣服不保暖)的棉衣,很多棉衣甚至都有自發熱功能。
苦日子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說起苦日子,我們這一代還有目睹過、淺嘗過,于兒子這一代來說,“苦日子”好像隻是一個符号,他們不明白爺爺奶奶們為什麼要吃樹葉,不明白爸爸媽媽們不得不辍學的苦衷,更不明白好日子來之不易。我常想:是我們生活中缺少“憶苦思甜”嗎?至此,我想起兩個詞“感同身受”和“共情能力”,倘若現在的孩子們能夠真正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能否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呢?
再來說說兒子買的暖手寶,在學校和家裡都有暖氣,上學放學車接車送的生活裡并不需要,但他還是買了,僅僅因為好奇,他用10元錢買了一件并不需要的東西。在滿足了他的好奇心之後 這個小東西就被擱置了。問他為何要這樣做,他支吾着:“不就10元錢嗎,又不貴。”對于他的不知節儉,我又一次翻開記憶,将那些提着手電筒上學,架着爐火取暖,捂着凍傷耳朵走路的日子講給他聽,而他依然是一副“你的苦日子,關我什麼事”的表情,我的共情工作又一次失敗了。
沒有親身經曆哪裡來的感同身受?多想把他送去一個能“吃點苦”的環境裡體驗一下,可現在哪有艱苦的地方呢?據我所知,本省最貧困的縣也已經脫貧了,我該為此感到高興。那麼我要怎樣喚醒孩子節儉的思想意識呢?
我發現兒子對錢沒有具體概念,互聯網時代,大家已經很久沒有見過紙币了,在他的意識裡錢隻是一串數字,他親眼見過父母花錢用手機一點就出去了,沒有見過父母掙錢的不易,隻看見了花錢的輕松。加之現在一些偶像劇裡,年輕人一出場就是“霸道總裁”,久而久之,讓他覺得生活就是這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打拼下的家業自然是他的。這又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啊!
在我小時候,1毛錢,能買10塊糖;父母一年到頭攢不了多少錢,10元錢用來辦年貨;跟母親去山坡撿拾“頭發菜”(一種野生菜,細如黑絲,營養價值極高),辛苦幾天才能賣50元,日子都是精打細算着過,錢就是紙币,親眼看見它,一張一張從手裡出去,往手裡攥的時候卻是那麼難......
是該培養兒子一些理财觀念了。比如從有計劃的吃完一筐蘋果開始,再到如何往筐裡續蘋果,思考如何筐裡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蘋果吃,這是節儉,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