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思想觀點,蘊含了我國上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其中有很多封建時代的迂腐思想,但也有無數古今通用的人生智慧。先輩們用自己的實踐幫我們進行了驗證,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裡仁篇》,講述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朝聞道,夕死可矣”等經典語句。
苟志于仁矣,無惡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看人的道理,就是看待一個人怎麼樣,要看他做什麼,而不是看他說什麼。無論一個人怎麼标榜自己,我們都可以通過看一個人的行為判斷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嘴裡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好人,但卻從來不做好事,那他就不是一個好人。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這句話說得對“仁”的堅持,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專注于一件事,就要堅定的堅持下去,在最緊迫的時候,在最困難的時候,都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生活中,很多人都給自己設定了目标,比如一些人想要多讀書,但是,晚上出去吃飯就不看書了,上了一天班累了就不看書了,心情不好就不看書了……什麼事都比自己的目标重要!于是,所有的目标都成為過眼雲煙。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像孔子所說的一樣,無論“造次”還是“颠沛”,都不能動搖自己的計劃,應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下去。
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這句話是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們團體的人所犯錯誤一樣,隻要觀察一個人的錯誤,就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仁德了。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雖然這種說法并不絕對,但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确實可以通過他關系好的都是什麼樣的人來判斷。畢竟,一個好人很難與壞人成為很好的朋友,就像一個安靜的人很難與喜歡歡鬧的人有共同語言。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說自己有志于追求大道,但卻以自己吃穿不好為恥辱的,根本不配與自己論道。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對一些小事斤斤計較,這些人一般也并不壞,但交往中總會給人制造很多的麻煩,把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遇到問題,正直的人總是從“義”的角度考慮問題,顧全大局。“小人”則是從利益出發,首先看自己能夠得到什麼好處,或者對自己有什麼壞處。人類社會畢竟是文明社會,我們不能像動物一樣,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追逐“食物”,我們有道德、有文明、有責任……這正是我們之所以為人,之所以不是“動物”的原因。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古代的人之所以不輕易說話、許諾,是擔心自己無法做到,以自己說到卻做不到為恥。反觀我們的周圍,有多少隻會誇誇其談的人,說過的話從來沒有想着去做過的人。這種人言行不一,表裡不一,不去深交還好,如果與之深交,必然會吃很多的虧。“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那些不會誇誇其談,但卻總是付諸行動的人,才是最可以交往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