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雖然有土生土長的部分,但占據主流的依舊是遷徙文化。就如同台灣的傳統節日,就受到漢族的影響,在時間上節日的命名都是一樣。但是在内容上卻是融入了台灣的城市文化,有着與衆不同的特點,就比如現在要介紹的“鹽水蜂炮”。
台南鹽水鎮人過元宵節既不點花燈,也不遊行,而是拼命地燃放“蜂炮”。所謂“蜂炮”,是由數萬隻沖天炮制作而成的,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連續射出,震耳欲聾,聲光齊作,在夜幕的襯托下蔚為壯觀,撼人心魄。萬炮奔發的景觀與速度如同蜂群傾巢而出,故稱之為“蜂炮”。
據說清光緒年間,鹽水鎮一帶遭遇到一場持續多年的大瘟疫,每天都有人死去,搞得人心慌慌,紛紛棄家外逃。殘存的鹽水人斷定這是鬼怪作祟,就在一個元宵節,請了鎮上武廟的關帝爺出巡繞境,并大量施放煙花爆竹,意在驅逐邪鬼妖魔。此後,鹽水一帶的瘟疫居然真的絕迹了。
由此,每年的元宵節都要大量燃放鞭炮,而且規模逐年擴大,形成了今日極為盛大的蜂炮祭典。屆時,全鎮百姓無論貧富,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台各地乃至遠在海外的遊客慕名而來,元宵之夜雲集鹽水鎮,目睹這一壯觀動人的奇景。更奇怪的是,燃放如此密集的爆竹,據說鹽水鎮卻從未因此而失火。
今日的鹽水蜂炮已成為政府規劃的大型活動,并配合曆史和觀光将古時的街道複原,2006年台南市政府就将鹽水區的三福街設成古炮街,串聯街上的商家用古法制作鞭炮,如竹卷炮、單管複古式煙火等。
而今日鹽水蜂炮活動中的炮竹也比以往華麗許多。基本的蜂炮作法是以木條釘制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将沖天炮排滿在木架上,可從幾千支到一萬幾千支沖天炮不等,接着将沖天炮的炮心連接起來,組成了炮台﹙或稱炮城﹚,再加以外觀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通常家族會動員家人一起制作蜂炮來參加活動。
鹽水蜂炮的路線慣由鹽水鎮上的關聖帝君廟前開始,祭神慶典時間皆為農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開始,要到正月十五日傍晚,各家才會開始推出炮台,待神轎與轎夫出發後,就正式揭開序幕。當神轎行到炮城前,主人拉開紅布,撕下炮台上?某某家敬獻關聖帝君?字樣的紅紙,焚燒在神明面前後才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
參加蜂炮活動的民衆多準備有厚的塑膠雨衣、機車安全帽來參加此炮聲隆隆,火光不斷的民俗慶典。由于有多年的慶典意外經驗,近幾年已經禁止使用塑膠制的炮頭,并在慶典之後規劃大型的垃圾清掃活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