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習俗豐富多彩,但也大同小異。都要掃墓,大人們帶着帶着兒女,捧着鮮花,裝着食品,人們祭掃先人,寄托哀思。掃完墓還有各種有趣的活動,所以這個節日不僅有生離死别的悲傷淚又有遊玩的歡笑,是個特别的節日。下面一起走進杭州文化,看看他們的清明習俗是什麼吧。
掃墓祭祖
中國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别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1、親人新逝,頭三年清明必須“正日子”上墳
老杭州宋阿姨說,講究可多了,小年輕是不大弄得清楚了。杭州人清明掃墓一般不叫掃墓,叫“上墳”。如果親人新逝,最前頭三個清明節和冬至都要“上新墳”,必須是“正日子”上墳,不然,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太知曉禮節。三年過後,叫做“上老墳”,清明一般都要上墳,冬至則不一定需要,上墳的時間也被放寬為清明節的“前三天、後四天”。
一般上墳時,先擺好菜肴,倒好黃酒,黃酒第一次不倒滿,因為祭祀中間,還要加酒,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點蠟燭,焚香(一人三支,沒到場的晚輩,一般也由親人代燒香),燒紙錢。祭畢祖先,有時,親人們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2、不能隻帶清明團子和水果,最好有親手烹制的菜肴
宋阿姨說,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後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肴口味,認為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輩給長輩上墳,隻帶了清明團子、水果等等,那麼不免被視為簡陋。一般認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帶親手烹制的菜肴的。比如鹵鴨、紅燒雞爪、煎鲫魚、走油肉、白斬雞……如果一戶人家有5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準備一兩隻菜肴帶上墳頭。
鹹鴨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肴,很多杭州人認為,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備菜肴。當然,青團子對杭州人來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帶青團子去上墳,那簡直就像沒上過墳;如果春天沒有吃過江南春糕團店(20年前,這家店曾經在葵巷一帶,住得很遠的市民都會專門跑去購買)的青團子,那簡直就像從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