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崇尚大自然的鄂溫克族,無論居住山上或山下,都喜歡在閑暇之餘唱歌跳舞,在曆史的長期演變中,鄂溫克族人民學會了模仿大自然,從自然界尋找美。婀娜多姿的天鵝舞就是最顯着的代表。
斡日切,即天鵝的意思。這是一個表現天鵝優雅姿态的舞蹈,流傳于伊敏鄉一帶。相傳,古代失散的鄂溫克軍隊曾由于看到天鵝的飛向,而找到了自己聚居的地方。另外,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每個氏族都以一種鳥作為圖騰标志,如天鵝、水鴨等。
他們對自己氏族的圖騰鳥非常虔誠,當圖騰鳥從頭上飛過時,人們要向空中灑些牛奶以表示敬仰。絕對禁止任何傷害圖騰鳥的行為。這種對于圖騰鳥的敬仰之情,使婦女們在勞動之餘,常在草地上展開雙臂模拟天鵝飛翔的姿态翩翩起舞。
舞時,腳下隻有一個步伐,即“努該裡”中的“跟靠步”。兩腿自然地屈伸,雙臂也松馳地曲折起來分别于兩側一上一下地探出,表現天鵝各種飛态。外探的雙臂手腕下垂。當雙臂略收時,手腕又随同上翹。
有時雙臂平伸向前扇動,有時上伸扇動,表現天鵝飛翔的各種姿态。天鵝舞的場面是屬于男女合舞的群舞場面,舞蹈時發出“給、咕!給、咕!”的語聲,它把舞蹈者的步伐和隊形(橫飛、斜飛,大、小圈裡外穿翔等隊列變化)融彙于一種節奏感很強的動作或音調之中。
斡日切舞一般是二人對舞,其他人圍觀助興,到了高潮時男女可一起下場,多人齊舞,女子居多。每場一開始以唱為主,曲調悠揚緩慢、委婉動聽,随着曲拍滑步慢舞;繼而以舞為主,歌曲轉為歡快,舞步随之加大。其呼聲,恰似“天鵝”從高空降落時的聲音十分逼真、動作優美、形式獨特、别具一格。
天鵝舞在民間表演時,多穿鄂溫克民族服裝(袍子、紮腰帶)在帽頂上插一個紅疙瘩表示鵝頭。
您可能還會喜歡:
仫佬族的民俗戲曲:彩調
學習學習土家族喪葬文化
源遠流長的畲族小說歌文化
風格素樸簡約的仫佬族服飾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