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别稱是體現這個城市文化發展的折射。所以大部分城市别稱的由來都是因為要更貼切的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當地的獨特所在而取出來的,希望能讓人更容易的記住。那麼,在北京文化中,北京又有怎樣的别稱呢?它的又有什麼特别的含義呢?
老北京城以城牆劃分,大體可分為四層,即外城、内城、皇城、紫金城,所謂“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門和内城的九門。皇城四門分别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内城的九門分别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城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這些城門的稱謂也是有一番說詞的,皇城四門的含義比較明了,就不再贅述了。内城九門的含義大體是這樣的,正陽門取“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崇文門指“文教宜尊”;宣武門指“武烈宜揚”;朝陽門指“迎賓出日”;阜城門指“物阜民安”;東直門、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垂的含義;安定門取“文臣翊贊太平,交待而後安享”之意;而德勝門是指“武将疆場奏績,得勝回朝凱旋”,凡此種種,均是對當時封建王朝的贊美和祝願。
北京城自明代後形成“裡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裡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内、外、皇城統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将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内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直至中後期,方有高級漢官被特賞内城居住,如劉墉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勳)。
這樣,一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内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屬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内城、外城泾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權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标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于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别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這個“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内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由此可知現在以“四九城”代替“北京城”的稱謂,是不全面的。從地域上看,它把外城排斥在外;從曆史來源上看,它是因民族歧視而産生的區域概念。倘若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為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而使用“四九城”這個詞無可非議,但是,今天如若用來特指“北京城”則有缺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