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輩”一詞,想必對于很多家庭中的長者來說并不陌生,但如果去問問新一代的青年人自己是何字輩,對于家族字輩了解多少,卻是知之者甚少,甚至對于很多年輕人,學生來說,不知道自己是何輩分。
為何在中國傳承千年的“字輩”文化,卻在如今的時代被抛棄呢?對于“字輩”文化,你又了解多少?
“字輩”别名“字派”,何為“輩”?“類”也。同輩即同類、同派。在中國古代,乃至于近現代,很多家族人數衆多,并随着各小家的遷居等,導緻很多同姓之人互不相識,隻能根據對方名字中代表着輩分的特殊字來辨别輩分的高低。那麼你可能會疑惑,辨别輩分的高低,真的如此重要嗎?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素有“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之說,在民間也是完全奉行長者為尊,長者的教導和意見幾乎是完全不可忤逆的存在,輩分的高低完全決定的家族中決策者是誰(關于這一點與現代社會多有不同,現代社會多為小家,家裡重大決策多為青年夫妻決定,年老者與小孩均在小家庭中扮演依附者角色)。
那麼字輩的形式是怎樣的呢?整個家族代代相傳,是誰最開始制定了本族的字輩呢?其實對于字輩的争論,從始至終都沒有過定論。
有人認為字輩是詩,如果你查閱族譜就會發現,自家姓氏的字輩就像古詩一樣,多為四言或五言,但與詩不同的是,任何一首詩均有表達的主要含義,但在字輩裡,很多時候前後的詩句,字詞可能沒有任何的關聯,因此,字輩頂多隻能算“詩形體”,僅僅以詩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并無古詩連貫的深意。
事實上,字輩除詩形體以外,還有多種形式,例如對聯形體。這也從一方面印證的中國古代人民的大智慧,将輩分以取名的形式表現出來,直白明了,這也是中國五千年長河中始終不會斷、不會亂的根源!
在當今新社會,很多老傳統被稱為“繁文缛節”,遭到現代人的抛棄,那麼“字輩文化”還有傳承下去的必要嗎?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名字的好聽與獨特,往往會自行給孩子取名,但往往取出來的名字爛大街,毫無寓意,例如在孩子名字中取“軒、梓、沐、涵”等。又或者是刻意追求獨特,孩子名字中全是生僻字,讓十個中有九個老師都念錯,或者是毫無意義的四字名字,屬實是沒有必要。
現代部分俗氣的審美成為主流,卻讓真正有意義、有風采的傳統文化坐了冷闆凳,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自省?
我的名字中,中間一字便是傳承下來的字輩,不光是我,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名字中間一字都是字輩,名字中有這樣的字輩,讓我時時刻刻銘記着自己從何而來,以自己的姓氏,字輩約束自己,以家訓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讓我在做人行事的時候堂堂正正,律己正身,知止有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藝術殿堂的瑰寶,是億萬萬炎黃子孫凝聚的紐帶,是中國與國際接軌,弘揚國威的重點。
字輩文化如此,傳統詩詞、宗教亦是如此。沒有曆史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中國五千年的源遠文化,不能到我們這一輩便斷了根!唯有集先祖之智慧,代代相傳,方能展現大國風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