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源遠流長、奇特的仡佬傩戲

源遠流長、奇特的仡佬傩戲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9-05 05:22:47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祈福戲劇,這與各民族的人文環境有關。而仡佬族人民用來祈福的戲劇便是“傩戲”。“傩戲”在仡佬族曆史悠久,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戲劇文化的活化石。大家都聽過巫教,很多人都好奇巫教到底是怎樣的,其實仡佬族的“傩戲”便屬于巫教的範濤。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仡佬族的“傩戲”。

  道真傩戲依法事目标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沖傩”,梓潼戲、陽戲等多種内容。小巫有“和梅山”、“祭壇”、“謝土”等數十種。傩戲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種,常用打擊樂10餘種,蟒袍等常用服飾頭飾各20多種,口條10餘種,師刀等道具50多種,“清水柳”、“搖闆”等唱腔30餘種,《跑功曹》等常演劇目兩三百種。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道真傩戲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呈現多宗混合的走向。仡佬族傩戲豐富多彩,與國内其它地區傩戲有一定區别,自有特色。是研究民族民間戲劇和仡佬族先民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仡佬族傩戲引起國内外學術界高度關注。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傩戲分為傩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傩堂戲的主要内容是傩堂正戲,包括歌舞、說唱、戲曲三種類型;不少節目屬于說唱形式,通常是由一個人表演,同時還要表演幾個角色的聲腔、動作。地戲是明初“調北征南”留守在雲南、貴州屯田戍邊将士的後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曆史故事的武打戲。

  它是端公法師在作完法事後演給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所唱腔調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燈等民間小戲。早期的陽戲主要活躍在山間田野,雖在清末民初進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動大都還是季節性的,班社也多是臨時組合,藝人是半農半藝、半工半藝,演出場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廟台、堂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陽戲藝術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

  “傩戲”來源

  傩戲是正安境内廣為流傳的一種地方戲,是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傩舞和戲的合稱,有戲劇活化石之稱。唱腔原始而又豐富,細膩而又動聽;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張揚,誇張而又生動。傩師所唱的歌稱為傩歌,所跳的舞稱為傩舞,傩戲産生于傩歌、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後以鐘馗形象在傩儀中出現,傩戲才應運而生。

  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複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傩戲班子在正安城鄉于壽誕、婚慶、道場、節日、廟會和重大慶典活動中以“沖傩唱戲”出現,是巫師為驅鬼敬神、逐疫祛邪所進行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之一。

  以娛神與娛人的形式達到驅邪逐鬼、禳災納吉、阖家幸福的目的。至今在安場、中觀、市坪、流度、小雅等地仍有近十個壇門(傩戲班子)保留着完整的原始面具和服飾,活躍在廣大農村以“沖傩”、“打鬼仡佬”和“跳神”的形式出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