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壽山石,是中國“四大印章石”中的一種,在現代評選中壽山石更是被選為中國國石。壽山石用作雕刻的曆史非常悠久,其特性溫潤,易于奏刀決定了壽山石将會成為世人都喜愛的文化藝術。如今更是成為福州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橋梁之一。
福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人傑地靈,因擁有精美絕倫的壽山石雕和福州壽山石。福州壽山石曆史悠久,技藝精湛,名家輩出。壽山石雕刻藝術是從民間家具、建築、佛像雕刻逐步發展起來的,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州壽山石,年代悠遠,始終伴随着曆史的步伐,默默地存在于天地之間,大至殿堂樓閣,小至案幾陳設,都有壽山石深沉的痕迹。壽山石其雕镂和透雕,古色古香,十分精美。也多飾以雕刻,花草山水、人物鳥獸,都精雕細刻,格調古雅,是福州壽山石的精萃。福州壽山石随着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是福州文明史的見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積澱。
壽山石除了柔而易攻、通靈潤澤之外,變幻莫測的色彩與紋理,更是其魅力之所在。壽山石雕與其他造型藝術的最大區别就在于,繪畫、雕塑面對的材料是一緻的,或可選擇的,允許創作者自由發揮。
而壽山石雕面對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獨特的,是有生命的,材料本身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察顔觀色”、“循石造型”是壽山石雕的精神所在,以石為本、天人合一乃最高境界。這就給壽山石雕的創意設計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相當于“戴着鐐铐跳舞”。
對每一塊材料的創意構思,不僅決定了石頭的命運和作品的審美高度,同時也折射出創作者的文化修養、境界和想象力。造化天工與文心文眼的不期而遇,成就了壽山石雕的藝術高度。
清代是壽山石雕獲得長足發展的時期。故宮收藏的1500多件壽山石作品,其中大多數就是作為當時的福建地方貢品送京的。康熙年間,楊玉璇、周尚均藝冠一時,成為清代壽山石文化昌盛之标志。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周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西門派”與“東門派”兩大雕刻流派,對後世影響深遠。
“東門派”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華麗,雅俗共賞;“西門派”注重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作品古樸簡練,追求傳神意韻。“西門派”薄意大師林清卿。薄意乃壽山石雕刻獨有的一種技法,将中國畫的筆墨傳統運用到石雕中來。林清卿的一方薄意,就是一幅立體的畫,既有筆墨韻味,又富金石雅趣。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從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掌中之物,到親近庶民百姓,這是壽山石文化傳播的必然要求。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藝術思想與樣式極為豐富多元。而壽山石雕也正在走出過去那種孤芳自賞的收藏、把玩小圈子,試圖擺脫地域性傳統工藝的局限,其前景未可限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