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就是個農業大國,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從而使得農業高度發展,更是以水稻為主食,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壯族了,他們是曆史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同時在壯族文化中更是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文化。
在美麗神奇的滇東南,世代居住着勤勞淳樸的壯家人。古往今來,壯族人民由于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人民頻繁交往,并且不斷吸收漢族農業生産中的先進經驗發展創新,普遍使用牛耕鐵犁精耕細作種植水稻,從而形成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農耕稻作文化,并融入宗教、飲食、建築、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成為壯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
壯族種植水稻曆史悠久,明清各代地方志均有大量記載。由于壯族擅長種植水稻,故有的地方幹脆把他們稱為“水戶”。在耕作技術方面,壯族的水田比附近漢族地區耕作的更為先進精細,一般實行一犁一耙,有的地區甚至兩犁三耙。
絕大多數地區已使用畜肥、綠肥施田,糧食産量也比較高。雲南省冠以“那(納)”的地名近千個,細考“那”的含義,其實是壯語水田或稻田的意思,表明壯族的先民是稻作文化的創造者。文山八寶出産的“八寶貢米”,品質十分優秀,可謂譽滿神州。由此可見,農耕稻作文化同壯族的曆史淵源之深。
在壯族的宗教信仰中,對“竜”的圖騰崇拜,根源于壯族的農耕稻作文化。因為“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條件。“竜樹”的萌發、榮、枯,傳遞着上天春、夏、秋、冬季節變化的物候信息,是安排水稻耕耘種植的時間表。
“竜”不僅能祛病免災,保人健康長壽,而且是壯家兒女的幸福源泉。因而,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都要祭竜。對“竜”的崇拜,反映着壯族人民樸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觀。壯族善種糯谷。
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他們用紅、黃、藍、紫、綠、黑等天然植物色素加工的七彩糯米飯,不僅色彩斑斓,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它是壯家人節日的必備品,主要用來祭神。
壯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壩臨水地區,依山畔水建山寨。民居為幹欄式建築,既适應炎夏潮濕的氣候環境,避免毒蛇猛獸侵害,又為農耕稻作創造條件。一般為三層,頂層儲糧,中層住人,底層放置農具和飼養牲畜,以三開間或五開間為一棟,有的還建有耳房和抱廈組為一套的。
在壯族的文學藝術中,存在着大量生動具體反映農耕稻作的生活内容。在其神話體詩歌《古歌》和故事體詩歌《谷子來源》等作品中,既叙述了谷種的來源,劈山造田的辛勞,洪水幹旱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又表達了他們戰勝困難,奪取豐收的堅定信念和取得勝利後的歡欣。詩句感情奔放,激昂動人。
壯族曆史悠久的農耕稻作文化,已經成為壯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它産生的巨大凝聚力,促使着壯族人民團結奮鬥,生生不息,并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良傳統文化中大放異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