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曆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曆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15 11:38:28

  在傳統的祭祀活動中,遺存了很多舞蹈,對于佤族來說,木鼓舞就是從原始的宗教活動中流傳下來的。佤族舞蹈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其中木鼓舞将傳統的佤族文化表現得淋漓盡緻,是名副其實的民間歌舞的集大成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佤族木鼓舞都有哪些特點和文化内涵。

  傳說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被視為民族繁衍之源頭,是佤族的曆史文化象征,《木鼓舞》成為他們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佤族人民以舞蹈形式來表現對自然神靈的崇拜。

  佤族的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铓鑼舞、剽牛舞、刀舞、甩發舞、跳木鼓房舞、迎頭舞、供頭舞、送頭舞等。因為跳這些舞都要選木鼓作主要的伴奏樂器,故總稱為“木鼓舞”。

  這些舞蹈在表演中很多時候夾雜着其他伴奏樂器,如铓鑼、銅鼓、葫蘆笙等形成各類形式的舞蹈,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産生多種跳法、多種功能。本文主要介紹滄源佤族的傳統木鼓舞。

  滄源佤族木鼓舞由四部分組成: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

  舞蹈首先展現了,由巫師“魔巴”帶領全村健壯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條捆綁已選擇好的巨大樹幹後,在騎于樹幹“魔巴”的一路領唱下,拉木人邊踏歌為節,邊迎合高呼地拉木前進直達村寨的歌舞。這段古樸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氣氛神聖莊嚴,舞步自然成韻,極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現的“進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來表述人們挖鑿、制作“木鼓”的勞動過程。結束于新“木鼓”誕生後,“魔巴”手持樹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進中,引導“木鼓”進入“木鼓房”的莊嚴過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為熱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擊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現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邏、報警、作舞等情景為内容的多種舞蹈套路表演。舞蹈開始由一至二人擊鼓進行表演,鼓點的音色與節奏随舞蹈内容的變化而改變。當舞蹈進入高潮時,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繪鼓槌的剽悍男子進入場地,邊擊鼓,邊圍鼓旋轉、跳躍,将“敲木鼓”的歡騰氣氛推向極緻。人們以此歡愉神靈,求得來年的五谷豐登、人畜兩旺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悅。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後對“木依吉”大神進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禮儀舞蹈,舞蹈語彙簡單、質樸,富有濃厚的原始儀式氣氛。

  佤族木鼓舞的藝術特色

  佤族的男女老少每逢年節慶典都會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圍繞着木鼓房,攜手起舞。他們以屈膝、弓腰表示對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時針方向圍圈緩慢移動,動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

  第一拍右腳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曲肘舉至頭斜上方,身體後仰;第二拍左腳跟踏一步,雙手甩至身後斜下方,身軀前傾。如此循環反複,動作規範而平穩。

  木鼓舞貫穿于木鼓祭祀活動的全過程,

  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領唱與衆人踏節而歌為伴奏,歌詞多述說民族曆史、祭祀和勞動生産及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跳木鼓舞以圍圈、挽手、對稱舞蹈為主要動律,雙膝彈動,重拍向下,韻律感強。表演時木鼓震天響,秀發滿天飛,風格粗犷奔放,熾熱狂野,表現出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征。整個歌舞表現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過程和木鼓落成時的喜悅心情。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着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表現了佤族人民純樸的鄉土情感和執着追求“求生存、圖發展”的民族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