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河姆渡的房屋特點,看原始社會的智慧

河姆渡的房屋特點,看原始社會的智慧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24 21:58:53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晚期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距甯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1954年前屬于浙江慈溪市),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那麼大家想知道他們那時候的房子是怎麼樣的嗎?想的話就随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範圍内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遺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幹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闆、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闆,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紮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幹欄式建築,它适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

  建造龐大的幹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複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适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别是倉廪建築采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栅居,以适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傣族民居分為幹欄式建築、地面建築、土掌房三種。幹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幹欄式住房以竹木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篾綁紮,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挂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