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漢字,人們會想到那從小讀到大怎麼也讀不完的厚實課本,還有課本裡那一個個齊齊整整的方塊字。
但其實,承載着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漢字,也并不總是那副古樸厚重的模樣。
今天的漢字文化就挑選幾個關于漢字的笑話故事,我們一起來感受漢字輕松诙諧的一面。
一、才子巧辯
傳說,曾有一位江南才子初到京城,看哪哪新鮮,逛着逛着,竟然誤闖皇家園林,被值守的官員發現并拘捕,當下喝問才子道:“你是何方歹人?竟敢擅入禁地!”
才子于是報上自己的姓名和來曆,沒想到官員一聽,雖然知道此人無害,卻有意想捉弄于他,于是說:“噢,原來是位才子。聽說你很會說笑話,如你能說個笑話,把我逗樂喽,我就放了你。但是,隻許說一個字。如說不成,那就多有得罪,把你入監察看!”
一個字的笑話可怎麼說呢?官員滿以為這下難住了對方,誰想到才子思忖半晌,突然脫口道:“屁!”
官員一聽,頓時火起:“什麼?!”
“屁!”才子點頭肯定到,“就是‘屁’!”
“什麼意思?”
看着官員滿臉怒氣又轉為滿頭糊塗,才子這才恭恭敬敬地解釋:“放由您,不放也由您。”
官員一聽,竟一時無法反駁,不由佩服才子的機智,頓時哈哈大笑,把才子放了。
二、枇杷與琵琶
從前有個公子哥,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學習,常常念白字,寫錯字,笑話出了一大堆。
有一天他的妻子病了,想吃枇杷果。他打發仆人去買,那個仆人是個啞巴,他就寫了個紙條,比劃着叫仆人去水果攤買吃的東西。啞巴不識字,出了門,到了水果攤前,把條子往上一遞。賣水果的認識字,一看就笑了,指着對面的樂器店,叫他上那兒去買。
啞巴進了樂器店,店主一看也樂了,在紙條上又寫了一句:“這東西沒有整三斤的,所以沒法賣。”啞巴拿着紙條回來了,公子哥一看他空着手就火了。啞巴把紙條遞了過去,公子哥更火了:“怎麼沒法賣,真是胡說!”他妻子拿過紙條一看,撲哧一下笑出聲來。原來公子哥把枇杷寫成了琵琶。她就提起筆來寫了一首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隻怪當年識字差。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箫鼓盡飛花。”
結束語:無論是莊嚴鄭重的公文,還是力求準确的史書,亦或是辭藻富麗的詩詞歌賦,更是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趣事雜談,不論什麼體裁,都是用漢字書寫,都能用漢字書寫。漢字,是真正紮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難以分割的聯系,所以才能沿用至今,長盛不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