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緣之符号也。自古以來姓氏是作為家族血脈的傳承依據,姓氏這一文化可以追述到很久以前。複姓也是屬于姓氏的一種,在現在看複姓已經越來越少了。複姓是怎麼來的呢?一起來民族文化裡看看。
一、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于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于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二、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闾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時稱闾丘嬰,後人遂以“闾丘”為姓。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餘于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于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
東方之姓,是以方位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東方,于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于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于西門,其後人便姓了“西門”。
屬于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裡(邑名)、澹台(湖名)、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于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
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将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于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等。
四、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隐居鄉裡。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鐘離簡化為鐘,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五、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于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颛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于是以祖名颛孫為姓,稱颛孫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