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山
來源 | 斜杠文山(ID :wshanshiwo)
自内容付費火爆以來,各種各樣的推廣課層出不窮。
“我,二胎媽媽,月入2萬 ”
“半年從0收入到月入10000 ,曾 困頓的做對了什麼?”
“如何通過寫作,月入三千”;
“在中國,英語好能給你漲多少工資”
“十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要學編程”
我跟你一樣,想成長,想變強,想賺錢。
好,買。
主講人戳中痛點,瞬間感動得稀裡嘩啦,甩紅包,撒花花,摁着手機一通操作,心想這次“老紙”一定要努力;
請來的嘉賓提出一個颠覆常識的認知,馬上心潮澎湃,送玫瑰,砸紅包,感歎相見恨晚。
吭哧吭哧,幾十天過去了。
熱度和喧嚣散去,寂寞與孤苦圍來。
卧槽,怎麼特麼感覺沒啥變化。
月入一萬呢?認知升級呢?超級個體呢?
怎麼不會的還是不會。
有人曾跟我抱怨,講的每個點我确實都做了筆記,每個作業确實都有練習,每次都覺得學到了很多,但就是沒效果。
我們很多人都會陷入一個陷阱,即得到某次認知上的刷新就會覺得很爽。
一時刷新,一時爽,一直刷新,一直爽。
我稱這種現象叫過認知瘾。
爽完就完事,根本就沒有把新東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識,甚至有人還會莫名的有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懂了别人不知道的東西。
事實上,你真的學到了麼?你實踐了麼?你的知識内化了麼?
沒有。
所以很多人買了那麼多課,該會的還是不會。
無論學任何東西,最重要的其實都是知識内化,隻有真正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前面付出的代價才有意義。
01
尊重規律
我認識一個學習高手。
從0啟動,開始半年,副業收入超過主業;
從頭開始學寫作,一年成為高級寫作助教;
從頭開始學運營,一年成知名運營官。
他曾提出的學習的時候,要尊重規律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
1.尊重生物規律
這裡的生物規律指的是:
合理飲食;睡眠充足;合理用腦;時常運動。
我們提倡尊重生物規律,是因為生物規律是保持生理狀态最佳的密碼。
我有個同學,在高中的時候特别拼,時而熬夜到兩三點,早上又起得特别早,每天中午還從來不休息。
幾乎每次我見到他都是在學習,但是他的考試分數并不理想。
後來我仔細觀察,發現他白天上課的時候并不在狀态,經常走神或者打瞌睡。
違背生物規律,作息紊亂,大腦沒有一個相對充分的休息過程,是他的最大錯誤。
我們的大腦是個器官,它是有脾氣的。
如果它休息不好,可能就會宕機或者不在狀态,這樣的情形根本就不适合學習,更别提效率。
2.尊重學習規律
學習規律指是學會使用套路。
什麼是套路呢?其實就是方法論。
李笑來說,審美的人不需要方法論,但是創造美的人必須要有一套方法論。
使用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完成學習目标。
有人說,這是剽竊,不是原創。
對,是剽竊。但是這有什麼關系呢?
别人已經将模糊的經驗,似是而非的直覺,提煉成确定性的技巧;已經把碎片化的思考,整理成系統性地框架;已經分析諸多案例,總結出行走的方向。
有現成的可以讓人少走彎路的方法論,為什麼不學?
從頭研究,自創一套理論,花費數倍時間達到和别人一樣水平的做法,很牛逼,很感人,但你肯定比不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對吧?
我提倡尊重生物規律,尊重學習規律。
為什麼是尊重,而不是遵守?
重視程度不一樣。
生活就像是一場馬拉松。
隻有尊重生物規律,才能走得遠,走得快在這場競賽中沒那麼重要。
隻有尊重學習規律,才能走的輕松,走得感人在這場競賽中同樣沒那麼重要。
02
重新認識輸入
輸入很重要,但不是每個人都懂。
1.人才是主體
很多人都都愛犯一個錯誤,不知不覺把輸入的東西看得很“神聖”,最後被它牽着走。
得到裡的老師何帆所說的“我注六經”,就是這種閱讀模式。
更高效的是“我注六經”,即所有的書和資料都是為人服務的,不能被書牽着鼻子走,成為書的奴隸。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帶着問題去找答案,明确目标後再去搜索信息。
這樣搜索速度更快,輸入效率更高,因為我們總是在尋找需要的的知識。
2.輸入方式多樣化
輸入的方式局限于上課和閱讀麼?肯定不是。
交流和觀察也是很好的輸入方式。
公衆号大V粥左羅,分成想過一個他的經曆。
有一次他跟幾個朋友去登山野營,一起随行的還有一個他之前從未見過的律師朋友。
他一路上就跟這個律師聊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他發問,諸如:
這個行業需要考什麼證書?通過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這個行業晉升的渠道是怎樣的?一般人的天花闆在哪?
專業能力是靠一個個案件積累起來的麼?有沒有其他别的好辦法?
他說,通過這樣的聊天,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因為律師這個行業,他平時很少接觸到,很多律師的常識,可能是他的盲維。
編輯
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3.持續思考
輸入的過程不應該是輕松的,而是不舒适的。
因為這個過程中,應當持續思考,這是一件很累的事。
持續思考,具體表現是什麼呢?
可以是思考如何把它講給别人聽懂,這是空間上的轉移。
還可以是把得到的點和過去的經驗或者案例進行關聯,這是知識上的縫合,也是時間上的遷移。
比如,同樣一個知識點:大腦喜歡視覺化信息。
公衆号大V李叫獸縫合這個知識點,是通過iPod的廣告詞來關聯的:
把一千首歌裝進口袋。
伴随着持續思考的輸入,一定會是高效,且收獲最多的。
4.做好筆記
做筆記不是摘抄。
摘抄是練字,有思考的記錄才是筆記。
輸入時的筆記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随手式的記錄,比如說看到一個很好的觀點,把它記下來,看到一個很好的案例,把它記下來,有一點零星的感悟,也把它記下來。
第二個是系統性的記錄,這往往是在最後總結整理的時候來做,讓自己全面複盤一次,這也是輸出的一種方式,可以促進輸入的效果。
你看,輸入也是很講究的,做好了輸入,知識内化隻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
03
行動比什麼都重要
輸入是為了學習,但學習本身不是目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讓自己得到改變才是目的。
開頭說的那些陷阱,那些坑,歸根到底終究是實踐得不到位。
我曾逼迫自己寫下了一些行動方案:
規律作息,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起床後視當天的上班時間而定,或閱讀四十分鐘,或碼字一個小時,再吃早飯;
晚上十二點睡覺,睡覺之前必須完成文章推送,并且留出半小時閱讀,躺下後在腦子裡過一遍當天的事,并把有靈感的地方記下來;
上完課後,兩天以内寫一篇文章作為總結和複盤;
無論課程長短,一定要花半小時,把内容講給身邊的人聽。
知道某樣東西,不是從知道的那一刻,而是行動的那一刻。
行動是知識内化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前面的努力都在為這個環節做鋪墊。
前幾天,有一對公式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個是1.01的365次方等于37.8,和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再小的努力✖乘上時間都是很可觀的。
前提是,要行動。
哪怕這行動隻帶來一點點進步,哪怕它前面有無窮的未知,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
以上,共勉。
END
"點贊轉發和打賞都是最好的支持"
來源:斜杠文山(ID :wshanshiwo)
作者:文山,一個死磕自己的90後自由撰稿人,專注于個人成長,有時荒腔走闆的侃侃新聞,聊聊人生,不毒舌也不吐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