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23:12:36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韓國人真的排外嗎)1

據 2017 年 7 月韓聯社報導,韓國前總統文在寅為了消除财閥與學閥等因素,對政府機關選才的影響,規定于當年 9 月之後,全國所有公家機關都将采用「盲眼選拔」(블라인드 채용,英文:blind auditions)制度,招聘新員工。

這裡所說的「盲眼」,指的并非招聘身心障礙者,而是依《公共機構實施盲眼選拔方案》(2017 年 7 月 5 日發布)規定,要求各級政府機構的應征入職申請表,不得要求求職者寫上出生地、家庭背景、學曆等内容,同時也禁止求職者于履曆放上照片等。而 7 月即有 332 處公家機關開啟了「盲眼選拔」,9 月全面于全國公務機關實施,至今更已慢慢推廣到民間企業。

然而,此規定實施至今,也引發了不少社會争議:如韓國就業網站〈Job Korea〉就曾針對「盲選」政策,訪問了 374 位面試主考官與 806 位面試求職者,調查結果一面倒地顯示,盲眼選拔制度,隻是讓「面試」的比重與決定性,更大幅地增加而已。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韓國人真的排外嗎)2

原本「盲選制度」的立意,是希望能藉此摒棄面試主考官在初審履曆時,先入為主的偏見因素(諸如面試者學曆、家鄉出身等),好專注于求職者的專業技能與從業經驗;然而無論在政府機關或大企業體系内,如今每到面試時刻,時見到場内外大排長龍,動辄數十、甚至數百位面試者,每人隻能在短短 10-15 分鐘内,想方設法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這時候,原本沒寫在履曆表上的學曆、出身等等,往往同樣成為面試官和應征者問答的重點。

因此,很多韓國人都認為,盲選制度不但無法解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三緣關系」問題,反倒讓當地原本就非一日之寒的「外貌至上主義」,更加嚴重。

什麼是「三緣」?對韓國社會有什麼影響

說到這裡,想必許多喜愛韓國文化的讀者,都多少聽聞過韓國人非常重視「三緣」:這三緣除了我們所熟悉的「血緣」外,韓國人還特重「學緣」(학연)與「地緣」(지연)——當年文在寅推動盲眼選拔的美意,即是想要打破「緣」的制約,創造機會更平等的社會。但真的有這麼容易嗎?

要知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畢業的韓國新人,剛出社會工作時,最常遇到長官、前輩問的問題,就是「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

若是出身于名牌學校(S.K.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三所學校簡稱),除了頓時讓同梯肅然起敬外,若詢問的上司也出身相同學校時,新進員工還得立刻報上「學号」來「認親」,好獲得上司日後的特别關照。這個存在已久的「學長姐罩學弟妹」潛規則,在政府機構和企業中屢見不鮮——一切隻因為「我們」(우리)是同一所學校畢業的。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韓國人真的排外嗎)3

「地緣」也是這般,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發生在韓國政壇:韓國第五至第九任總統樸正熙,第十一、十二任總統全鬥煥,以及第十三任總統盧泰愚,都曾把政府要職大量交給同鄉人士,甚至因此風氣太過頻繁,導緻韓國人民将他們所選用的官員,通稱為「TK 幫」(為「大邱(대구)」和「慶尚(경상)」兩地簡稱)。

1988 年 12 月,時任總統的盧泰愚,他底下的每位資深幕僚,更全數是與他畢業于同一所高中(「地緣」加上「學緣」)的親信。到了其繼任者、第十四任總統金泳三,「地緣」風氣仍然盛行,金泳三總統身邊的親信,亦全來自他的家鄉釜山。爾後,接任金泳三的第十五任總統金大中,也不甘示弱地大量聘用家鄉「全羅道」的人,來取代「釜山人」。

政壇都如是做了「榜樣」,何況社會内的一般民營企業呢?

學緣與地緣的由來與利弊

「學緣」與「地緣」關系之說,在韓國由來已久,其來源更是衆說紛纭。不過據我個人分析,這「兩緣」緊密結合之動力,以「來自早年朝鮮對抗外敵的曆史」一說,最具說服力。

如最著名的例子:16 世紀初,朝鮮中晚期長達 7 年的「壬辰倭亂」(1592-1598)。在那段戰亂的時代,朝鮮半島的義兵曾與率領「龜甲船」李舜臣的水軍,共同組成對抗倭軍(日軍)的主要力量——其中「義兵」們的戰力,更是遠勝朝鮮正規軍。

之所以如此,根據後世解讀,正在于「義軍」(即民間義勇軍)多由地方仕紳号召或動員當地民衆組成,或以同鄉裡、同書院人士為中心,以其濃厚的「地緣、學緣」因素,形成默契十足、熟知當地的戰鬥團隊;相較于自各地征召而來的正規軍,自然更有凝聚力——而這段曆史也成為韓國人重視、甚至推崇「三緣」的濫觞。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韓國人真的排外嗎)4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當出身相同家鄉、學校(書院)的人們聚在一起,若是為了國家興盛努力,「内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倒也無妨;但事實上曆史上更多的案例,是人們因此更容易結黨營私,即使身處太平盛世,也在朝廷内興起諸多黨政士禍。

以古鑒今,恐怕正如同丹尼爾.圖德(Denniel Tudor)于《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内所言:現今韓國政壇之所以難改貪腐陋習,特别是多屆韓國總統任期結束之後,都卷入貪污風暴,主因正在于「受限于過于緊密的菁英人脈脈絡,以及這些脈絡之間無處不在的『人情』。」而這樣的「人情」具體來說,就是「地緣」、「學緣」(甚至「血緣」)。

由三緣而來的「四個人際圈」

那麼,除了我們所熟悉的「三緣」外,當代韓國人們,又是如何看待「人際圈」、或所謂的「同溫層」呢?

根據韓國知名新聞工作者李圭泰(이규태,1933-2006)的觀察指出,自上個世紀起的現代韓國人生活圈,以「我」為中心,之後呈現同心圓擴大,大緻可以區分出四種人際關系圈:「韓國人終身生活在以我為中心的四個同心圓裡,換句話說,就是住在四個圈子裡」,而且是相對「封閉」的。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韓國人真的排外嗎)5

首先,第一圈的人際關系,為最貼近我的「家族」:在此圈内,韓國人是非常有道德感與人情味的,但也确有排斥他人(外人)的傾向。同時在家庭之中,多數韓國人并不存有「自我」,而是依附在家中權威者之下。

這一點,透過 20 世紀左右韓國住宅普遍的構造、與人們于其中的生活方式,可見端倪:如韓國傳統的住宅格局,很明顯不重視個人空間,甚至說它是家人們的共享場所也不為過——如晚餐時刻,多數韓國人習慣擠在客廳一起吃飯,甚至卧房多數也非「一人一間」,而是一間大房擺上通鋪,到了晚上,一家人并排伸腿、一起睡覺。

當然,随着時代演進,如今這類傳統居家格局、生活方式已經明顯在年輕一輩中出現變化,但這第一圈、也是最為親近與排他的人際關系依然存在。根據李圭泰的解讀,這一圈的最大特征在于「相關性」(의존성),即無論年齡與經曆如何改變,以「家」為生命核心,并且高度服從、尊敬家中具權威的長者。

第二圈的人際關系,是當「我」長大後離開「家族」,每日都會密切往來的對象:如學校同窗、職場同事,或與自身事業有長期關系的客戶等等。相較起第一圈,第二圈的重點在于「長期關系」,對方可能是我們人生重要且親密的朋友,也可能是跟自己不和,卻不得不努力維持關系的同事或老闆——因此在李圭泰的定義中,我們最讨厭的「敵人」、「冤家」,也可能出現在第二圈之内。

外國人怎麼看待韓國人比賽犯規(韓國人真的排外嗎)6

而這第二圈的人際關系,多因「我」的獨立技能而存在:即是以自己的資格、技能、實力與表現等,依照(未必是有形的)契約關系進入圈内。例如因為入學考試得了高分,得以進入知名大學、随後進入知名企業,之後得以與獲得同樣「契約」的人長期往來。是以就李圭泰看來,這第二圈的人際關系,也具備高度排他的性質,其特征為「閉鎖性」(폐쇄성)。

繼之,第三圈的人際關系,範圍就比較大了:包含了「我」的鄰居、母親或妻子的親戚、姊妹或女兒的婆家、小學中學同學……等等,也可能是我經常往來的商家、職場上認識但不常接觸的對象等等。相較第二圈,由于「我」平日較少接觸第三圈人士,若會接觸,也多是基于(短期)所需往來,故其重視程度自有不同。

在這裡,李圭泰對韓國人對不同圈層的應對之道,有非常精彩的解讀。他說:「韓國人多用『情』(정)來維系第一、二圈之關系,是超越理解、善惡、苦樂的自發關系;而第三圈關系,則是用『道義』作為連結,因為人們想要互相利用,卻也得謹守着社會訂下的道德界線。」他認為,這第三圈的特征為「單向性」(단향성)。

最後,第四圈的人際關系,即是「他人」:它可以擴大到無限遠,在它之外就沒有其他層次了。如「陌生的外國人」,對許多韓國人來說就屬于此圈,而此層最大的特征,為「斷絕性」(단절성)——簡單來說就是,不管你發生什麼事,都與我沒有太大關連。

「重情重義」或「排他封閉」?三緣的結構會改變嗎?

李圭泰認為,多數韓國人在 20 歲之前,就已形塑了這四個人際關系圈,之後盡管生活中有若幹變化,這種面對分圈關系的習慣也不會再改變。且韓國人到了20 多歲時,很多人的職業早已固定——不是歸屬于某個大集團,就是早早選定了未來的長期職業(如服務業、工人、出租車司機等,在韓國 50 歲以上的世代,鮮少有「主動轉換跑道」之概念,但今日已有所不同)。

因此,對許多韓國人來說,無論是個人生活、職場工作,基本上絕大多數的人際往來都限定在第一、第二圈内進行,會應用到第三圈人際關系者,多為短期商務工作;易言之,韓國人過了 30 歲後,身邊會接觸的人大多隻到「第三圈」為止,偶爾在社交場合上受人介紹,才有機會與第四圈的人士接觸與交換名片,然而爾後若彼此沒有共同推展某事務的話,關系也大多在會面後就結束了。

最後,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看看前總統文在寅所推出的盲選制度:很顯然地,他當時真正想嘗試的,就是打破韓國社會長期以來的三緣潛規則;然而無論從超過百年曆史的「三緣」,或是近代李圭泰所提出的「高度封閉」人際關系圈,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存在韓國社會中的文化,不但由來已久、至今仍高度影響着韓國社會。

至于這個韓國社會的「特色」,未來會不會改變,甚至被打破?且讓我們先别預設立場,一起持續觀察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