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岑參最有名十首詩

岑參最有名十首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21:51:12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之一。往往由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曆、軍旅生活體驗的詩人創作而出。因此邊塞詩在整個唐詩衆多門類中,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是較為深刻的一類。代表詩人有高适、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包括李白、杜甫、王維等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

岑參最有名十首詩(岑參極具氣勢的一首詩)1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岑參的一首《碛中作》,來一起品味邊塞詩的藝術魅力。說到邊塞詩,它主要的藝術風格,即:氣勢雄渾、景色壯闊、格調悲壯。岑參這首詩就完美再現了這種風格。甚至它一開篇便氣勢雄渾,且展現了精妙絕倫的煉字技巧,堪稱此類詩中典範,令世人叫好。

公元749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八載,岑參第一次出塞,赴安西擔任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在離開長安兩個月後,岑參到了銀山碛(今新疆庫米什地區)。當岑參看到唐軍在廣袤無垠的大沙漠之中列營而宿的時候,又恰逢十五的月亮,于是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邊塞詩的名篇。

《碛中作》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

岑參最有名十首詩(岑參極具氣勢的一首詩)2

首先,開篇一句“走馬西來欲到天”,便從大處落筆,氣勢雄渾,且煉字精妙絕倫。“走馬”,是騎馬疾行的意思,它說明岑參遠赴邊塞路途十分緊張。因為根據唐代軍官制度,他是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内到任的。“西來”,點明了詩人的行進方向,也就是說岑參騎馬疾行,風塵仆仆地向西進發。

而根據唐代出塞的路線來看,可知岑參從長安出發,沿着的正是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因此“欲到天”,所展現的便是我國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雄渾氣勢。如果有去過大漠經曆的話,就會明白大漠遼闊高遠,四望天地相接,給人的感覺正是一種“欲到天”的感覺。由此可見,一開篇便氣勢雄渾,且煉字精妙絕倫。

岑參最有名十首詩(岑參極具氣勢的一首詩)3

次句“辭家見月兩回圓”,則是點明了詩人行進的時間。它的意思就是說,岑參離開長安的家,到銀山碛,已經是兩個月後了。需要的注意是,岑參特意用“兩回圓”來表示時間,就是為了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意味,來引出思鄉、思親之情。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無疑含蘊豐富,情深意遠。

最後“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即今天晚上還不知道将到哪裡去住宿,這萬裡沙漠一望無際不見人煙。從岑參的語氣來看,他對自己急需解決的宿營問題反而不關注,卻将重點放在了沙漠之景上,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岑參出塞的目的了,縱然邊疆再荒涼,處境再艱苦,但是他從軍的壯志豪情絲毫不動搖。

岑參最有名十首詩(岑參極具氣勢的一首詩)4

正如岑參在自己的另一首詩《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說:“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因此在一輪皎潔的明月照耀下,大漠的荒涼和無邊無際,并不會讓岑參低沉、哀傷,反而顯現出一種豪邁、悲壯。同為唐代詩人的杜甫,曾稱贊岑參的詩“篇終接渾茫”。也就是說,岑參的詩結尾渾厚,氣象闊大。僅從“平沙萬裡絕人煙”來看,無疑是當之無愧的。

岑參最有名十首詩(岑參極具氣勢的一首詩)5

綜觀岑參的這首詩,既有遠離家鄉的思鄉、思親之情,又有一種從軍的豪情壯志。而這種情感,卻是體現在氣勢雄渾的筆觸中,體現在遼闊高遠的沙漠景色中,使人讀後無不動容。總的來說,岑參這首詩,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深刻的邊塞名篇。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