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絲分裂
(一)過程
1.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型

2.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型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點裂數加均兩極。末期:膜仁重現失兩體。
(二)、動、植物有絲分裂的比較

|
植物細胞有絲分裂 |
動物細胞有絲分裂 | ||
|
相同點 |
分裂過程基本相同,染色體變化規律相同 | ||
|
不同點 |
前期 |
由細胞兩極發出的紡錘絲形成紡錘體 |
由兩組中心體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
|
末期 |
細胞中部形成細胞闆→細胞壁,将細胞均分為兩個子細胞 |
細胞膜從細胞的中央凹陷,将細胞缢裂成兩部分 | |
二、減數分裂
(一)以精子形成為例



(三)精子、卵細胞形成比較
|
精子形成 |
卵細胞形成 | |
|
細胞質分裂方式 |
均等分裂 |
不均等分裂 |
|
産生生殖細胞 |
四個精子 |
一個卵細胞 |
|
生殖細胞是否變形 |
變形 |
不變形 |
|
相同點 |
都是染色體複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子細胞染色體數目均減半 | |
三、DNA和染色體的數目變化分析
|
時期 |
主要特點 |
DNA數 |
染色體數 |
染色單體數 | ||
|
有絲分裂 |
間期 |
DNA複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 |
2a→4a |
2N |
0→4N | |
|
前期 |
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出現染色體 |
4a |
2N |
4N | ||
|
中期 |
染色體的着絲點排列在赤道闆上 |
4a |
2N |
4N | ||
|
後期 |
着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分别移向兩極 |
4a |
4N |
4N | ||
|
末期 |
核膜、核仁重新出現,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成染色質,形成兩個子細胞 |
4a→2a |
4N→2N |
2N | ||
|
減數分裂 |
第一次分裂 |
間期 |
DNA複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 |
2a→4a |
2N |
0→4N |
|
前期 |
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出現染色體 |
4a |
2N |
4N | ||
|
中期 |
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闆上 |
4a |
2N |
4N | ||
|
後期 |
同源染色體分離、移向兩極;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
4a |
2N |
4N | ||
|
末期 |
同源染色體分到兩個次級精母細胞(或一個次級卵母細胞和一個極體)中,染色體數目減半 |
4a→2a |
2N→N |
4N→2N | ||
|
第二次分裂 |
前期 |
非同源染色體散亂排列 |
2a |
N |
2N | |
|
中期 |
非同源染色體的着絲點排列在赤道闆上 |
2a |
N |
2N | ||
|
後期 |
着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分别移向兩極 |
2a |
2N |
0 | ||
|
末期 |
核膜、核仁重新出現,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成染色質,形成兩個子細胞 |
a |
2N→N |
0 | ||
1.有絲分裂DNA變化曲線

2.減數分裂DNA變化曲線

3.有絲分裂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

4.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

四、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主要特征比較
|
項 目 |
有絲分裂 |
減數分裂 | |
|
不同點 |
分裂細胞類型 |
體細胞(從受精卵開始),細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
生物原始生殖細胞(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 |
|
部位場所 |
幾乎所有組織器官 |
精巢或卵巢 | |
|
分裂次數 |
1次 |
2次 | |
|
同源染色體行為 |
無聯會 |
同源染色體有聯會現象,出現四分體,非姐妹染色體間發生交叉互換以及同源染色體的分離 | |
|
子細胞數 |
2個 |
1個 | |
|
子細胞類型 |
體細胞 |
性細胞(精子或卵細胞) | |
|
子細胞染色體數 |
與親代相同 |
比親代細胞減少一半 | |
|
子細胞間的遺傳物質 |
一定相同 |
不一定相同 | |
|
意義 |
在生物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于生物的遺傳有重要意義 |
對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對于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 |
|
主要特征 |
染色體複制和平均分配 |
染色體複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 |
|
相同點 |
染色體複制一次,出現紡錘體,減數第二次分裂與有絲分裂相似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