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曆史上的姓氏曆來有百家姓之說,常雲:“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中國人見于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至于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個,且聽下文解析民族文化。
最早的姓氏:姬、姜、妫、姒。
中國最早的姓無從考究。況且上古時期姓氏觀念不是很明确,有可能部落稱号都可能作最早的姓氏。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前),就有了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
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着《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号,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并不斷發生變化。
《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别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别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别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姓産生于原始氏族社會。若幹氏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别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标記符号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與鑒别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内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觞,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二、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三、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四、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五、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六、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蔔等。
七、以祖上谥号為氏。如戴、召等。
八、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九、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恒,凡恒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十、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複雜。并且随着歲月在不斷發展,不斷出現新的姓氏。例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複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别分野已經微乎其微。
司馬遷作《史記》時,幹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百家姓》是公元九六零年北宋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四百零八個,複姓三十個,一共四百三十八個。發展到後來,總數據說有已達五千個,但是實際常見的,隻有一千個左右。
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一九七七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百分之四十,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百分之十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百分之十。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