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最著名的德國作家中,海因裡希·伯爾是比較獨特的一位。他被譽為“德國的良心”,用實現主義的筆法,描繪出大量的社會現狀,并針砭時弊,強烈批判黑暗。他是廢墟文學的代表,通過神話入筆,暴露現實與神話中的反差,并關注人類的命運與前途,因而他榮獲197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海因裡希·伯爾筆下的十句格言,體會其文學的魅力。
海因裡希·伯爾出生于科隆,父親是一位木匠,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廚房是她的領地,她有着精明的頭腦,對年幼的海因裡希·伯爾有着很深的影響,因而他對母親有着崇高的評價。長大後,海因裡希·伯爾被應召入伍,先後去過波蘭、法國和蘇聯,曾經四次負傷,還做過美軍的俘虜。在部隊,他拒絕做軍官,還曾多次逃避軍務。
文學創作,起始于戰争中,寫作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據說,海因裡希·伯爾常常通宵達旦,白天掙錢養家,晚上寫作。不過他的創作生涯起步階段并不是特别順利,因為他所寫的是讀者不喜歡的“廢墟與饑餓”,報社要的是“光明與安慰”,因而他的稿子屢屢遭嫌棄。不過,海因裡希·伯爾是執着的,他要的是從過去探索出當前的原因,為了尋求人類的未來。作家的眼中是不揉沙子的,他們支持海因裡希·伯爾,最終他從“廢墟文學”中殺出重圍,終于一炮而紅。
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海因裡希·伯爾所塑造出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小人物,這些人物面對邪惡是不屈服不投降的,因而可以俘獲讀者的内心,能夠快速找到知音。另外,他的作品具備教化作用,所以很多評論家稱他為“道德家”,以便于作品的傳播。在人品方面,海因裡希·伯爾仗義執言,仗義疏财,具備俠義之風。
他的作品真實,人真心實意,可以給他帶來人格上的魅力,所以不論他走到哪裡,都是非常受歡迎。他的筆觸犀利,矛頭指向戰争與暴政,成為被壓迫被損害者的代言人,因此他成為了全世界道德法庭,這種受擁戴的程度在德國文壇,實屬罕見。在同時代人民的心中,他的作品是教育人,在社會改變,改變人們的生活上做出卓越的貢獻。
必須要說的是,海因裡希·伯爾的作品,表明對祖國、故鄉、人民、底層百姓以及正義有着深厚的愛,而他對愛的表達方式往往使用“攻擊”。他攻擊權力濫用,攻擊虛僞,可以說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反向“愛”,愛之深,恨之切,雖然抨擊和批判,但流露出濃濃的愛,而這種愛則升華到愛國與愛民。
要知道,海因裡希·伯爾的小說來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他對重要事件不會回避,更是主動的去介入其中,這種行為并非認為他是一位激進者,他是為了人的尊嚴與人權,主動去做而已,這也代表着他對藝術自由的追求。他曾多次強調,藝術不能屈服于權貴,更不能趨炎附勢,藝術家要有良心與良知,因而他被稱作為“德國的良心”。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認為海因裡希·伯爾的作品是具有道德感化作用,而藝術性偏低,筆者不認為他的作品藝術性較低的說法。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作品是藝術家創作出來的作品,而非人民教育家創作出來的,隻不過他的作品道德教化功能更強烈一些,概念上是文學作品之列,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據記載,海因裡希·伯爾出生于1917年12月21日,今天是這位德國著名作家105周年誕辰,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十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的正義感與道德教化功能,相信你會有所收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