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環境惡劣、權勢壓人、天災人禍、醫學落後等等原因會讓許多百姓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于是,他們會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這種文化流傳至今,也就有了許多寺廟的存在。今天就讓北京文化帶我們觀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廟吧。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983年被國家确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鬥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
五朝故都北京,到處都散落着舊都遺迹,在北二環東北角内側,就并列着三組規模龐大的古建築群。西面那組,覆蓋着标志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黃色琉璃瓦,基高殿大、規制整齊,那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和祭祀孔夫子的場所孔廟。東面那組灰瓦紅牆、格局嚴謹,則為元、明、清三朝京師“八大寺院”之一的柏林寺。在兩者之間,坐落着另一組與之風格迥異、巍峨壯觀的古建築群,在一片土灰基色之中,格外凸顯其輝煌莊嚴的皇家氣勢,這裡就是清代朝廷首寺——雍和宮。
曆史上,雍和宮經曆過三個階段:最早為清世宗胤禛作貝勒和親王時期的府邸、清高宗弘曆降生和成長之地,是雍、乾兩代帝王的“在潛之居”。中段升格清帝行宮。最終改為皇家寺院。王府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府晉為宮”時在雍正三年(1725年),“改宮為寺”正值大清定都北京百年的乾隆九年(1744年)。
雍和宮建築布局完整,規制合乎梵宇伽藍。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門前鋪設辇道,顯盡皇家敕建氣勢。前部的七座建築:昭泰門、鐘樓、鼓樓、雍和門、雍和宮、講經殿、密宗殿,呈現中國佛教寺院“七堂伽藍”式标準布局。後部各殿逐級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莊嚴吉祥。而大經堂法輪殿頂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須彌山”被四大部洲簇擁環繞的寓意。講經殿、密宗殿、時輪殿和藥師殿“四大紮倉”的設立,标志着雍和宮是座藏傳佛教的完整學府。最高建築萬佛閣及樓内聳立着的巨大“邁達拉佛”,寓意着“當來下生佛”與“兜率天宮”的聖境景象。寺院中路最重要的禦制碑文《喇嘛說》,則将政府參與宗教事務管理的基本國策昭示天下,也奠定了雍和宮京都“首位皇家禦用寺院”以及清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中心”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雍和宮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1950—1952年間,國家兩次撥巨款對雍和宮進行全面修繕。1961年3月,雍和宮被國家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2月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社會開放;1983年被國家确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95年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挂牌成立。如今的雍和宮,融宗教活動場所、博物館和旅遊景點于一體,每天吸引着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信衆。
對社會開放30多年來,雍和宮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民族與宗教政策,努力加強場所建設,在僧團管理、制度建設、寺風寺貌、文物保護、服務社會等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和努力,譜寫了傳播佛教文化、展示中國宗教形象的嶄新篇章,為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做出了應有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